石油资源短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石油产能下降该怎么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的回答是——寻找替代能源。他指出,我国大陆石油产能处于平台阶段,考虑石油替代能源是必然的选择。此外,推进石油能源替代是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陈俊武说,我们要采取一整套少用石油、替代石油燃料的可行措施:一是人们改变出行方式,二是提高内燃机的效率,三是逐步加大替代石油燃料的比例。从长远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看,推进石油替代势在必行。替代的重点还是在石油的动力燃料部分。实现石油替代已成为全国、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中国石化应该在某些领域先行一步。
目前,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缓慢,而消耗量增长迅速。虽然不断有新的发现,但探明储量的增长跟不上消耗量的增长。石油资源短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石油产能下降该怎么办呢?就是要找到替代能源。
目前,国内外专家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产能具体哪一年达到峰值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专家认为上世纪就会达到峰值,结果没有达到。现在形势好一点儿了,又预测是2030年以后。主要是经济形势在变,经济增长如果下降,消耗就会下降,产能也会下降。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
石油产能的峰值和平台是一种学术观点。有时,峰值一过,会出现一个相对比较持久的平台。当然,无论怎么说,峰值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何时出现还有争议。
我国大陆石油产能已处于平台阶段
现在,我认为我国大陆的石油产能已处于平台阶段。国内原油产量长期以来处于两亿吨左右的水平。海外开采的份额油运回国内,不能算国内产量。南海、东海有大量油气资源,虽然这些海域的主权属于我国,但受深海采油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尚未在这些海域进行实质性的勘探和开发。去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6%,考虑石油替代能源是必然的选择。
客观地讲,推进石油能源替代是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尽管石油资源有很多优点,但我们也不能仅抓住石油不放。其实,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许多不足。以石油生产的化工产品为例,它的原料目前是石油,早期用的原料却是煤。由于煤化工污染太大、能量转化效率低,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被石油替代。现在看来,石油化工产品不一定非要用石油来做,既可以用煤,又可以用天然气。
寻找替代燃料,为汽车、船舶和农业专用机械等提供动力支持
内燃机发明后,石油用于动力燃料消费,排在石油消费的第一位。从动力燃料替代现状看,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所以,要推进石油能源替代,排在第一位的是研究动力燃料替代。
目前,制约动力燃料替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其他替代动力能源的效能是否和燃料油一样。有些替代动力达不到目标要求。如电动车目前近距离可以,小汽车充完电可以跑100多公里,大客车可以跑300公里,但用相同价值的汽油可以跑700公里。性能显然不如汽油,只能部分替代。二是燃料乙醇车可以部分替代,但原料不足。有人说易腐蚀、热值低,但美国很早就有“灵活燃料汽车”,汽车既可以用燃料乙醇,又可以用汽油,只是对发动机进行了改动。燃料乙醇汽车对所用材料要求高,燃料乙醇中也不能含水。美国和巴西人口少,玉米和甘蔗产量高,可以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2011年产量达到6700多万吨。我国也曾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产量仅160万吨就很难上去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粮食。三是非粮燃料乙醇原料来源也不足。非粮燃料乙醇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甜高粱,二是秸秆。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花时间解决。
气候变化影响石油消费
造成当今气候变暖的原因,人为因素是第一位的,自然因素只占很小一部分。国外专家分析认为,人为因素占90%,自然因素只占10%,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往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从近百年气候变化的分析看,我认为二氧化碳确实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既然有那么多专家提出了低碳问题,我们就要考虑尽量少排二氧化碳。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近写了一本名为《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的专著,6月已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就是谈中国怎么对待碳排放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等。其实,减排是一个抽象概念,得有个具体数量要求,有个战略目标,着力点应放在远期,至少是本世纪中期。如今,国际上都有2050年的目标值,普遍的说法是降至2005年排放量的一半。有的国家指标更先进。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排碳量减少40%至45%,这只是个相对值。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国到2020年碳排放绝对量仍然会很大,2020年以后,还需要大力减排。因此,我们在减排问题上还应考虑二氧化碳回收。
由于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没办法回收,现在全世界9亿辆汽车一年就排放30亿吨二氧化碳。虽然量不是很大,但也占到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有专家预测,2050年全世界汽车将达到20亿辆,届时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那时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目标是140亿吨,汽车排放量就占近40%。这肯定是不行的,寻找绿色的汽油替代燃料实属必然。
寻找可行的石油替代方案
目前,已经付诸实施的石油能源替代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燃料乙醇替代。这在美国和巴西已经实现了,在中国也实现了小部分替代,但由于人多地少、原料有限,大面积地解决问题有难度。另一种是电动替代,近距离可以考虑,但远距离也不行,尚存在许多不足。
所以,我们要采取一整套少用石油、替代石油燃料的可行措施。
一是人们改变出行方式。现在,英国、荷兰等国家都提倡出门骑自行车。我国原来也有这种好传统,现在经济发展了,许多城市新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取消了自行车道,都被快车道占用了。我认为,出门尽量不要坐汽车,尤其近距离可以提倡骑车,长途出行也要少坐飞机。
二是提高内燃机的效率。近年来,内燃机的效率提高得相当快,进一步提高恐怕也只有20%~30%的潜力。现在,小汽车行驶百公里也只有7~8升油耗,国家新近公布的目标要降到5升。但要降至4升、3升就很难了。如果要降到4升、3升,就要靠混合动力系统来帮忙,靠发电机来实现。这种方法在城市里可行,但长距离就可能有困难。
三是逐步加大替代石油燃料的比例。目前,唯一可行的替代燃料还是煤、天然气。用天然气替代汽油,供应量要充分得到保证,还需要压缩、瓶装。市区的出租车可以用,私家车主要是距离受限。同样容量的压缩天然气的能效低于汽油,离气源近还行,如果靠长距离单程运输,经济上就不划算,存在局限性。另外,天然气燃料也排碳,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把天然气制成油也会排碳,煤制油也会排碳,产生污染。现在不少媒体都在宣传煤化工。煤化工包括煤制油(CTL)、煤制天然气(SNG)、煤制烯烃(MTO/MTP)、煤制乙二醇(CTE)等工艺。我认为煤制烯烃与煤制油相比,从生产率角度看,可以节约更多的石油,是替代石油的较好途径。
从长远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看,推进石油替代势在必行。替代的重点还是在石油的动力燃料部分。电动替代只能替代一部分,应及早研究出能量密度更大、寿命更长的电池。目前的关键不是争论,而是要真正迈出第一步。实现石油替代已成为全国、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中国石化应该在某些领域先行一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