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中国建设报社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份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高峰论坛2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协会和企业等机构的官员、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和中外媒体代表100多人出席本次高峰论坛。
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工程专家杨嗣信,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委员张玉玲,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季元振,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分别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的关系,全面地剖析了我国建筑地下防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说到建筑地下防水,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因为这个行业在中国经济的海洋里显得十分渺小,总产值不足千亿元,被称为隐蔽性产业,埋在地下,常常被人们忽视。如果说这个小行业关乎建筑安全,恐怕很多人会感到意外。但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我国著名工程专家杨嗣信教授郑重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对于建筑安全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建筑结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达80%以上,多年来居高不下。渗漏,尤其是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甚至被称作建筑的“癌症”。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渗漏每年给消费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同时,还严重制约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如武汉市中山公园的武展地下通道,在使用近10年时间里渗漏不断,最后被迫封闭。
更重要的是,建筑地下防水关乎建筑安全,关系老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渗漏意味着地下混凝土结构可能存有缺陷,如酥松、孔洞、贯通裂缝等等。在地下水的侵蚀下,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缺陷会逐渐扩大,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损伤建筑结构,引发建筑形态改变,危害建筑安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垮塌的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建筑地下防水质量好坏,直接反映建筑地下结构品质的优劣。作为建筑地下防水的主要部分,结构防水好,结构质量就好,结构防水差,结构质量必差。专家指出,解决建筑地下防水质量难题,一定要从传统的“唯材料论”——即以“其他防水层”为主中走出来,回归到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的重视。否则,地上建筑光彩照人,地下基础却在缓慢朽蚀。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比喻说:“建筑好比一棵大树,如果根先烂了,大树将会怎样?”
建筑地下防水寿命应与建筑寿命趋同
对于百年大计的建筑物而言,建筑防水关乎建筑安全。那么,与建筑防水质量同等重要的应该是建筑防水寿命;脱离防水寿命奢谈防水效果,会失去建筑防水的现实意义。
建筑地下防水,一方面肩负着护卫建筑基础和地下结构的重任,另一方面又具有埋置地下、不可逆转的特征。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对防水寿命的要求,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建筑屋面、室内、外墙等其他部位防水。无论是结构主体防水、还是其他防水层防水,或是多道设防的体系防水,都应以实现与结构寿命趋同为目标。
专家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建筑“树根”不要提早烂掉。然而,当前我国大量应用于地下工程防水的“其他防水层”,材料寿命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年,与建筑百年大计的预期相差甚远。按相关标准,建筑地下防水保修期仅5年。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寿命不匹配的矛盾非常突出,直接影响建筑安全。因此,“建筑地下防水应与结构寿命趋同”是任何从事建筑地下防水企业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做好建筑地下防水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
刚柔相济,结构为主
专家指出,做好建筑地下防水,一定要遵循刚柔相济,结构为主的原则。防水材料按延伸性可分为刚性防水材料,如混凝土、砂浆,和柔性防水材料,如卷材、涂料等。防水业内素有“刚柔之争”。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将防水工程等同于防水材料的实践误区。建筑地下防水是“刚柔”有机组合的体系,只有“刚”,或者只有“柔”的建筑地下防水难以存在。“刚柔”之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业内耗。
我国著名工程防水专家张玉玲教授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应坚持以结构自防水为主的刚柔相济的防水体系。各防水层不应相互依赖、简单叠加,而应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形成有效整体的防水体系。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则给予了形象的比喻:首先,“躯体”主要部位(防水混凝土)要健康。其次,主要部位之间(细部构造)用与之匹配并适应变形的“柔性材料”关联好。最后,如果要穿“防护衣”(其它防水层),必须以整个“躯体”的完好性为前提。假使“躯体”孱弱不堪,“防护衣”会成为其短时间的“遮蔽者”,这对建筑地下防水质量的总体危害会是致命的。
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必须回归建筑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当前一味强调“防水材料”的做法,造成建筑地下结构的许多问题被忽视和遮蔽,短时间掩盖了矛盾,却为未来的防水质量和结构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很多建筑工程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渗漏,暴露出大量贯通裂缝、混凝土酥松等影响建筑安全的早期结构缺陷。这时,针对地下渗漏水,需要解决的其实不仅是渗漏治理,更要关注结构缺陷,将对当下的建筑结构质量、对今后的建筑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
建筑地下防水企业“新类别”——“管理型企业”
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先生在本次论坛上提出了我国建筑地下防水企业的新类别——“管理型企业”。
建筑地下防水涉及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的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的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后期维护等诸多因素,因此,建筑防水毫无争议地成为繁冗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只凭防水材料的供应和施工,无法保障建筑地下防水的整体质量。
王伟指出,建筑地下防水既然是系统工程,相关企业就要打破独立作业的传统模式,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材料”的思维,融入到整个防水关联关系中。建筑地下防水企业要作为防水质量的保障者,首先要成为防水全系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从“被动防水”转换为“主动防水”,从源头做起,在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后期维护的关联过程中,通过管理链条环环相扣,把防水的理念贯彻始终。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