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中国经济通缩风险远未走远 应对有两强大武器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0/2015 17:28:11   来源:证券时报

  今年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内首次增速回落,同比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近期日元开启大跌模式,全面跌破30年支撑位,刷新了13年最低纪录;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产能过剩……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看,通缩风险远未走远。

  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关于中国是否通缩的讨论此起彼伏。但各方对通缩的定义以及判断,尚未达成完全的共识。有研究者把通缩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所谓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至于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也可能是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不愿意多消费,企业家不愿意投资新工厂,然后还有来自国外的进出口需求减少。

  所谓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标准的定义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缩。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的供给过剩来自于产能过剩,因为前期不断累积的刺激政策导致各个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既然供给过剩,自然价格就涨不起来,当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煤价下跌、钢价下跌,电力供给出现过剩而非以前常见的紧张。

  无论是哪类通货紧缩,伴随的其实就是经济增长下行,物价持续下跌。以中国为例,目前CPI同比仍处于低位正增长,PPI则已经连续39个月同比负增长,且近期降幅呈扩大态势。如果以此衡量通缩程度,当前中国的形势并不乐观。

  但与此同时,一季度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仍属于较高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我国实现了有就业的增长,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基本面并未改变。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国内看,通缩的风险确实存在,但我国并未出现通缩。就算通缩真的来了,中国有应对通缩的强大武器:

  一是应对武器充足,包括庞大的外汇储备、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的利率。随便拿出一两样,都能使经济增速迅速回升。中国的优势让其他国家艳羡,也被世界寄予莫大的期望。

  二是应对平台多。国内,东中西部巨大的差异提供了庞大的需求,经济战略回旋余地大;国外,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大力推行互联互通,契合了许多国家的现实急需,能够实现中国资本[0.41%]和产能双输出。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有一些问题值得担忧,不过这些都是经济转型必须经历的插曲,是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因此市场需要冷静。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