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核电重启吃下“定心丸” 新增核电设备市场或迎井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7/2014 11:40: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寥寥数语,却让国内核电行业大小企业吃下一颗期待已久的“定心丸”。

  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以来,中国一直未重启重点核项目的审批。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前两年“核电热”中快速膨胀的相关设备厂商、储备人才等,也在快速行车中被踩了一脚“急刹车”。

  多位来自核电领域的政协委员在北京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能源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核电加快发展速度,希望尽快启动国内核电重点项目的审批;核电“走出去”亦时不我待,希望给予不同技术路线的机型“路条”,进行示范工程验证,推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加速出海,抢食全球核电大蛋糕。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核电发展将大幅提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投产运行机组将达6000万千瓦,是目前装机容量的四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核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2700亿元,相关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将从中受益。

  疑虑渐消 重启在即

  “我们希望尽快启动,毫不犹豫地发展核电!”3月2日在北五环边的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中核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指着窗外的雾霾天,郑重其事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道。

  同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董事长王寿君、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弹等政协委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也纷纷表达了对加快国内核电发展脚步的急迫心情。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中国核电行业一“沉寂”就是三年。尽管事故发生前,中国确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目标,并掀起过一股“核电热”。但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所有新建核电项目审批紧急叫停,核电行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反思,并在2012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明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建设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仅有此前已通过审批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二期、中核集团的辽宁徐大堡项目、中广核集团的广东陆丰项目和中电投集团的山东海阳二期等项目被获准开工建设,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新项目获得审批。与之相对应的是,先前“核电热”中快速膨胀的相关设备厂商、储备人才等,在快速启动后又被踩了一脚“急刹车”,目前多处于低利用率状态。

  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这一表态给国内核电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但对于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出“适时到底是何时、有何标准”的提问,几家核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时似乎都显得有点为难。

  “中国发展内陆核电项目,三个指标很关键:一是技术保证,这个目前基本没有问题,中国内陆核电技术标准比国外的更高;二是市场需求,这个也没有问题,因为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很大;三是公众接受度,这或许还需要一个过程,也是目前推行内陆核电项目上马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弹说。

  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前景以及必要性、迫切性,从高层到业内,其实已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17台,总装机容量1483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1.19%。而从全球范围看,截至2013年底,法国核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量73%,韩国占30%,美国占19%,俄罗斯占18%,全球平均水平在16%-18%之间。

  “风电一年就干1000多万千瓦,我们这么多年才干1000多万千瓦。”钱天林不无感慨。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也认为,我国目前核电发展规模太小,还不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核电“大佬”一致认为,无论与不稳定的风电、容量近乎饱和的水电还是与光伏发电相比,中国核电已经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且具有清洁、安全、原料供应充足等一系列竞争优势,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具备长足的发展空间。核电发展有助于完善国家能源保障体系,改善环境治理,应择机尽快重启。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臻表示,在未来一个阶段,核电发展将大幅提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投产运行机组将达6000万千瓦,是目前装机容量的四倍。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增核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相关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将从中受益。

  多路并进 共同开发

  然而,对于核电重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新建核电项目究竟采取哪种技术。

  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的AP1000是目前为官方所正式认可的应用于中国核电的技术以该技术路线建设的我国首批4台机组,于2009年陆续在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开工。首台机组原定2013年底建成发电,但在建设中受到设计图纸变更、关键设备研发制造延期、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技术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一再拖期。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底也难建成投产。

  “因为是首台,出一些问题也很正常,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问题,只是对时间会有些影响。目前,国家主要还是在等AP1000示范工程项目。近期相关部委领导密集调研几大核电集团,主要也是关心AP1000首台机组的建设。”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

  AP1000依托示范项目的进展被视为有关部门重启核电重大项目审批的风向标。据王明弹介绍,AP1000依托示范工程项目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影响项目进展的关键设备——主泵已经完成了功能性实验,目前正在作电站安装前的调试,若一切顺利,今年5月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就在等待AP1000依托示范工程“瓜熟蒂落”的同时,国内几大核电集团也在加紧自我研发的步伐。据了解,国核技术以AP1000为基础研发的CAP1400、中核集团研发的ACP1000、中广核的ACPR1000 以及中核、中广核两者技术融合成果“华龙一号”,均达到了第三代核电技术水平。

  是以AP1000为主、其他技术为辅,还是多种技术齐头并进发展,目前业界存在一定争论。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看来,并不存在技术路线之争。“我们就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声音太多,反而可能不利于核电行业的发展。”

  王寿君、钱天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核电已经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并经过实践检验,技术路线之争更多是学术之争。目前应放下争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共同开发国内核电市场。

  王明弹也认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涉核集团资源也不止一个,各个集团拥有各自的技术路线很正常,只要符合国内外的核电技术标准体系即可,但应该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规划,否则企业不知道用什么技术,便不敢投资进行准备。

  国内示范 扬帆出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被首次写入报告,核电出海已是大势所趋。

  “韩国核电技术成功向阿联酋出口对我触动很大,韩国的核电工业历史并不长,却成功实现了走出去。”谈及于此,钱天林不无羡慕。反观国内,由于近两年国内核电发展步伐大幅放缓,影响到设备厂商的积极性和专业人员的储备。接受采访的不少核电代表委员们担心,一旦错过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相差的不是一年两年,而可能是四五十年甚至更长!

  钱天林指出,核电厂一旦建成,运行长达几十年,需要的技术服务也有几十年,因此中国核电企业要把握好当前世界上核电建设的机会,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核电建设机会,尽快走出去,从战略上抢占地盘。

  更重要的是,核电“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出口,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整体“走出去”。据了解,核电投资中一半用于设备投资,按照每千瓦2万元人民币投资额计算,1000万千瓦的核电厂投资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而其中大部分装备如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汽轮机、专业核阀等基本实现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率甚至可高达80%以上。核电在带动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作用不可小觑。

  据介绍,中国核电工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贺禹认为,我国核电经过30年发展,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四个自主”,核电规模和全产业链能力都有了跨越式提升,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核电企业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多个核电项目机会。

  钱天林表示,我国是全球四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成功研发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的核电技术,拥有17台运行和28台建设核电机组,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并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三十多年连贯的核电建设及运行,不仅积累了后发优势,而且培养壮大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人才队伍;核燃料循环产业有力保障了核电发展的需要,燃料元件、铀浓缩、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3年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两台ACP1000核电机组出口合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个出口合同,也是我国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首次实现出口。此外,ACP1000核电技术还通过了阿根廷国家核电公司的资质认可,并成为与沙特和其他多个国家合作的推荐技术。

  不过,在核电“大佬”们看来,核电走出国门,还面临一些尴尬。除了对知识产权的担忧外,上述核电企业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中国的技术在国内都没有实现发电,如何说服外国人买账?

  “核电建设投资很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中国国内都还没有实现发电就试图卖给别人,别人不认账怎么办?”王寿君感叹道。

  对此,不少委员建议,应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扫清“走出去”的专利障碍,同时迫切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不同技术路线的机型“路条”,进行示范工程验证,以提高核电技术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说服力,加速抢食全球核电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