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安徽省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调研组对全市GDP“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对纲要发布后四年多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执行过程当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全市“十一五”规划GDP总量指标完成情况的预计和分析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扩大内需政策,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使全市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前四年全市GDP增速年均增长12.3%,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加快3.7个百分点,与相邻地市比较来看,比亳州市高0.3个百分点,比阜阳低0.4个百分点。2009年,在国际国内处于经济低潮的大环境下,全市实现GDP540.6亿元,增长12.1%,逆势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总量已完成“十一五”目标的9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8.1∶25.8∶36.1已调整为29.7∶33.8∶36.5。
从调研情况看,“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推进项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效: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得到国家、省支持,正加紧推进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服务业发展迅速,竞争实力增强。2006-2009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状态良好,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处于全省前列。2009年全市服务业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增速位居第4位。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7.39亿元,比2005年增长62.6%,高出GDP增速7.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随着下一步旅游度假、物流、文化项目等这些新型服务业项目的实施,全市服务业将在未来几年快速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全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力争调整到30∶40∶30的这样的发展目标将有可能实现。
二、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三次产业调整为30∶40∶30这样的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继续增长的起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宿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四年来,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但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从三次产业比重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38.1下降到2009年的29.7%。近几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三产业,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超过37%,但是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从宿州与全国及全省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优势还不明显,2009年全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比全省低15%,表明目前宿州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落后于全省水平。但是第二产业目前仍是宿州市经济增长主动力,并且根据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因素。
从现实的差距来看,利用一年的时间要把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30∶40∶30有一定的难度,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比重较大,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过去是传统的农业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虽然全市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培植了本地拳头产品、知名品牌。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全市农业比重四年来调低了8.4个百分点,但仍较落后。根据2009年初步核算结果看,全市第一产业总量在全省排第2位,农业比重仍偏大,农业对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影响力。从调研情况看,农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到产业结构。从加工业来看,一是农产品加工以粗加工为主,产品也多为初级产品,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二是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对提升全市工业化水平贡献低。
二是工业规模小,总量少,影响二产的增量。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660家。扣除当前的规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953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3.4%。小型企业多。按照国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划分标准,小型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数300人以下,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计4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在200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有533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2.2%;2009年新增加的161户规模工业企业,全部为小型工业企业,月均产值仅有300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市规上企业均值。在1953户工业企业存量中,也全部是小型企业。2009年全市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位居第13位,GDP总量在全省居第8位,这样的工业总量显然是不利于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
三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品结构还有待升级。目前,全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9.3%,分别低于淮北26.4个百分点、蚌埠8.7个百分点、阜阳0.9个百分点、淮南26.5个百分点,发展滞后于周边城市,而且内部发展很不均衡。一是主导产业大而不强,且关联带动作用不突出。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全市工业主导产业主要是面粉加工、水果加工、纺织、板材加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均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二是大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9年大型企业仅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3%;三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大中型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3%;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05.5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13.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74.7亿元,占GDP的9.1%,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结构升级力度相对落后。虽然全市“十一五”期间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但是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地市比,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力度相对落后。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3.8∶36.5,一产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9.1和14.8个百分点,二产分别全国、全省低13和15个百分点。与周边相邻的地市比较来看,一产比重分别比亳州、阜阳高1.3和0.9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比亳州、阜阳低0.3和2.1个百分点;三产比亳州低1个百分点,比阜阳高1.2个百分点。从今年1-2月份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32.6%,分别比亳州、阜阳低3.9和3.8个百分点。从当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工业发展形势来看,不利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周边地市的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五是当前第三产业内部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看,呈“传统型”格局,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而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9%;具有促进经济现代化特征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如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第三产业中占较小的比重;旅游业还处于开发初期,各类要素市场发育低,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这一发展格局,一方面使其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也使第一、二产业发展失去获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强有力的支持,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难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金融危机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投资虽保持较高增长但仍存在很大困难。这些都需要在发展中引起高度关注。
三、加快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继续增长的起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束缚,产业结构就会阻碍经济增长。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市与周边地市的差距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调整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扩张,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工业投入,支持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尤其是鼓励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遵循市场规律,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此外,还应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产业结构调整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讲求依靠科学进步,注意保持产业平衡,寻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全力推动宿州新型工业化大发展,力争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比2006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其调整方向:全力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大发展,重点做大规模以上工业板块。宿州崛起的希望在于工业。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建设,促使其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高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要重点培养一批拥有行业高端技术的核心企业,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3、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增强“三大板块”的协调性。目前,全市经济发展的二元矛盾十分突出,表现出“三大板块”的发展不均衡,县域发展一直滞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2009年全市“三大板块”呈现出“开发区经济领跑、城区助跑、县域跟跑”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县域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快,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没有跟上全市的步伐,因此,未来全市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县域经济上,走工业化带城市化发展的道路,结合第一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培养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
4、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发展第三产业。从调研情况看,全市第三产业“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3%,较“九五”时期快0.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2.7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1%,快于“十五”时期0.8个百分点。据此趋势延伸,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预计2013年,全市三产将增长13%左右,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对实现1000亿元GDP有较强的支撑力。但近几年,全市在发展第三产业中较为偏重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发展,并将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放在房地产上。尽管这些努力已取得实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物质消费的热点也在发生转移。因此,除了继续发展既有的强势项目外,还应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计算应用、信息咨询、租赁等新兴行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随着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日益突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