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辽宁两大内需强力驱动 经济总体企稳向好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2月11日   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2009年是辽宁省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环境,经过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一、对全省经济运行的总体评价

   

  (一)经济总体企稳向好发展

   

  1.经济运行逐季向好。一是经济总体企稳向好趋势明显,走出了一条扭转下滑、企稳回升、逐季向好的轨迹。2008年第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省经济一度下滑,2009年一季度达到近年来的谷底,GDP增速为9.6%;从二季度起,随着中央及省里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迹象逐渐显现,上半年GDP增速达到11.5%;进入三季度以来,经济回升速度明显加快,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12.7%,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1个和1.2个百分点;四季度继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50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继续保持振兴以来的平均增幅,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要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七位。其中,第一产业1414.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7821.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5829亿元,增长12.1%。二是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从2008年6月份以后逐渐下滑,到2009年1月份触底后反弹、逐月回升,2月份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阶段性V型变动特征,保持稳步回升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在高位上运行,增速除1月份受季节影响外均保持在30%以上。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在18%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加快,2009年下半年以来累计增速超过两位数。

   

  2.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64.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24.1千公顷,增长2.9%;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0.6千公顷,增长3.3%。克服局部地区遭受严重伏旱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91万吨,比上年减产269.3万吨。蔬菜产量2604.4万吨,比上年增长6.8%。水果产量655.6万吨,增长10.8%。畜牧业、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402.4万吨,比上年增长7%。禽蛋产量263.1万吨,比上年增长14.4%。水产品产量534.7万吨,比上年增长8.1%。二是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部工业增加值6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油加工量5751万吨,比上年下降0.7%;生铁产量5061.3万吨,增长22.9%;粗钢产量4783万吨,增长17.9%;钢材产量4937.3万吨,增长19.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59万吨,下降2.2%;水泥产量4693.4万吨,增长15.3%;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4.1万台,下降20.5%;气体压缩机产量2.2万台(套),增长20.3%;汽车产量50.8万辆,增长49.1%;民用钢质船舶产量530.5万载重吨,增长59.9%;交流电动机产量671.6万千瓦,增长6.8%;变压器产量12080.3万千伏安,增长12.7%;乙烯产量38.2万吨,增长12.4%;塑料制品产量275.2万吨,增长18.6%;彩色电视机产量441.4万台,下降12.4%;数字激光音、视盘机产量277.5万台,增长9.6%;化学纤维产量21万吨,增长35.2%;服装产量4.3亿件,增长11.9%;机制纸及纸板产量75.3万吨,增长25.6%。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经济活动的回暖,尤其是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全年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1.2%、13.8%和9.2%,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9%和15.7%。金融业支持经济的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222.1亿元,比年初增加3913.5亿元,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351.1亿元,比年初增加4650.3亿元。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商品房销售旺盛。全省销售商品房5375.1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16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和41%。

   

  3.两大内需强力驱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7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05.2亿元,增长30.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40.6亿元,增长28.1%。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省施工计划总投资超亿元以上建设项目由上年的1831个增加到2332个,完成投资50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部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的53.5%,占全部投资的38.5%。其中,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由上年的832个增加到1064个,完成投资2114.5亿元,增长73.3%。纳入全省400项重点基础设施、高技术、工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56亿元。二是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8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市场。全年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11亿元,增长18.1%;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1.6亿元,增长18.5%,增幅高于城市0.4个百分点,呈现出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快于城市的局面。汽车消费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亮点,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40亿元,比上年增长54.5%。

   

  4.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9.5:52.4:38.1调整为9.4:51.9:38.7。第一、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较好地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二是工业重点行业带动作用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1.5%,比上年增长18.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9.3%,比上年增长23.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8.9%,比上年增长21.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石化工业自8月份后扭转了下降局面,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6%。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加大。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07.9亿元,比上年增长56.2%;第二产业投资5886.9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投资6680亿元,增长37.4%。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快于第二产业34.4个和15.6个百分点。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0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比本期固定资产投资高2.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2.8%上升至23.2%,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个百分点。全省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1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幅同比下降35.2个百分点。四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县域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6%、57.3%和19.5%,分别高于全省12.9个、26.8个和1.3个百分点。

   

  (二)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的基本判断

   

  1.从经济运行质量看,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石化工业扭亏增盈,全省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34.6亿元,比上年增加450亿元,增长92.9%;实现利税2060.4亿元,比上年增加791.3亿元,增长62.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59%。二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民生工程支出增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各项税收1183.9亿元,增长16.4%。财政支出快速增长,投向民生工程力度加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6.5亿元,增长8.6%;医疗卫生支出162.3亿元,增长86.9%;环境保护支出54.8亿元,增长13.8%。三项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7.4%。三是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低于全年控制目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1元,比上年增加13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比上年增加382元。

   

  2.从相关指标看,主要相关指标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一是用电量保持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48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4%。其中,工业用电量1130.5亿千瓦时,增长5.2%。全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两项指标从10月份以后实现累计正增长。二是内外资引进势头较好。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全年引进国内资金实际到位额2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生产价格指数有所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八大类商品中,价格上涨的类别为:食品价格上涨2.8%,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8%;价格下降的类别为:衣着价格下降6.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1.6%,居住价格下降1%。生产价格指数有所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3.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6.7%。四是景气指数持续上升。2009年1至4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2.3、112.3、121.0和124.6,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攀升;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4.9、114.9、125.1和125.9,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充分表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显著成效。

   

  3.从对比情况看,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居东部地区第2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居东部地区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居东部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居东部第5位。

   

  从全年经济运行走势分析,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扩内需、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回暖迹象,但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和艰难的过程,在此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省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稳固、不确定和不可持续等因素依然存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外需拉动没有明显改善。受外需不足影响,全省进出口总额629.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出口总额334.4亿美元,下降20.5%,虽然降幅从8月份以来逐步收窄,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294.8亿美元,下降3%。出口下降主要体现在传统大宗商品普遍下降,钢材、农产品、纺织品分别比上年下降72.5%、8.3%和3.6%。

   

  2.企业资金周转难度较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4.3%,增幅同比下降15.2个百分点,企业应收帐款达230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同比仅下降0.8个百分点。

   

  下一阶段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判断、适时应对,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珍惜并维护来之不易的企稳回升局面。

   

    三、对今年全省经济运行走势的展望

   

  当前,辽宁省经济全面回升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尚需时日,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的一年。

   

  1.从国际环境看。一是全球经济有望回暖。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明显好于2009年。二是世界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波折。国际金融体系经过严重危机冲击后,虽然趋稳迹象日趋明显,但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其复苏之路也将是一个曲折过程。经历了这次严重的危机洗礼后,主要经济体经济结构将会产生剧烈变革,复苏过程中将伴随着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这些变化除了引起短期冲击外,还将对我国中长期对外需求形成结构性制约。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

   

  2.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不断释放。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更加活跃。二是我国经济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因素将制约未来经济回升的动力。不稳固的方面:实体经济投资在政策刺激下开始回升,信心还有待加强;消费需求在政策效应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否继续维持强势仍需要观察判断,就业压力和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加大,使其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不平衡的方面: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企业复苏乏力,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地区和行业回升势头强劲;政府直接投资或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资金充裕,而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等。不可持续方面: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不可能持续增加,随着时间推移,拉动力将会逐步缩小;信贷的大规模投放是特殊情况下的应对之策,不可能长期如此。

   

  3.从全省情况看。一是具备在今后一定时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潜力。目前全省经济正处在多年积累能量的释放期,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还比较充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3.1%的增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虽有影响,但并未改变辽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动力还比较强,短期内不会改变。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好于年初预期,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振兴以来的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这为2010年经济发展保持平稳上扬奠定了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具有保持快速回升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经过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并向2万亿元迈进,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实现超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1万亿元,为全省加快新型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加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提供较为充裕的物质保证。三是具有良性互动和充满活力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省的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竞争力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大装备技术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高,冶金、石化等原材料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全省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了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充沛的活力。

   

    四、做好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奠基年。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继续保持和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和潜在的问题,促进经济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抓紧谋划准备一批2010年可开工建设的大项目,集中财力、集中力量,努力提高亿元以上大项目占全省投资规模的比重,改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二是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把扩大投资与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重技术改造、重内部科技创新,努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步伐,集中开工建设投资体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努力增强牵动经济发展的后劲。四是鼓励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重点投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支持,放大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削减行政许可事项、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适当放开中小企业债券市场,民企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和技术研发可享受税收抵免,适当放开民企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2.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及时跟进国家即将出台调节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二是积极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好、落实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补贴政策,积极探索“以旧换新”、“商业用电电价”和“信用卡”等促进消费的新举措。三是重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便利的销售和服务渠道,引导好、保护好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保持农村消费的热度。四是引导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培育与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拓宽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娱乐、体育、保健消费,发展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

   

  3.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外生助力。一是以大项目为招商载体。充分利用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战略的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组织、协调、跟踪、落实和服务工作,确保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以大企业为招商重点。要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进行招商,选择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大、牵动力强的项目,提高大项目的签订与履约率,力争大项目投资尤其是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省投资总额的50%以上。三是以举办大型推介会为主要招商形式,进一步搞好招商会、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广泛宣传、广泛推介、广泛联系,充分把握住、把准时机,全方位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四是以大产业为招商目标,适当调整和转变招商引资政策,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筛选和引进一批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农业产业化等重大产业项目,筛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项目,重点加以推进。

   

  4.巩固工业企稳回升、向好发展的基础。一是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引导企业提升竞争力,开拓市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二是搭建平台,组织好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建材、农产品等行业产品订货会、推介会,帮助企业抓订单、保合同,全力促进企业市场营销。三是鼓励企业加大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淘汰落后产品和产能,协调重点行业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帮助企业改善盈利能力,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升整体效益水平。

   

  5.保持农业持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好势头。一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支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要改造维修大中型水利设施外,还要集中财力投向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三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生猪、奶牛、蛋鸡等畜禽产品价格预警及市场需求分析,指导和帮助农民稳定畜牧业生产,避免畜禽产品价格出现大的波动。

   

  6.切实做好就业等与民生相关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通过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面推进就业工作。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稳定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增加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政府公益岗位,严格审查公益岗位就业人员资格,确保真正用于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对城市拆迁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拓宽就业门路。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实现就业,在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改善创业环境。四是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五是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解决好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

   

  通过各项应对措施的实施,形成合力,改善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保持企稳向好因素延续,促进全省经济尽早步入快速上升轨道,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辽宁经济今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打下更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