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建国六十年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历程光辉夺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9月28日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和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全省服务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支柱,旅游休闲、社会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湖北经济中增长最快,吸纳新增劳动力最多,贡献度逐步加大的产业。但应该看到,与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相比,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刻认识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应对全球金融危个机的深化和蔓延,推动湖北省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降低能耗、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60年间,湖北服务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2~1957年)

   

  解放初期,传统农业是湖北经济的主体,工商业也经历着空前严重的衰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急需恢复和发展。这一阶段的湖北服务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和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服务业增长相对缓慢。1952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大约9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服务业增加值仅为6.78亿元,各种服务设施极其落后,服务业主要以商业零售、餐饮等传统产业为主,其增加值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5%。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5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94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1.5%,快于同期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二)徘徊阶段(1958~1978年)

   

  这是湖北服务业发展相对萎缩时期,这一时期,湖北经济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调整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指导方针错误及“十年动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年间,湖北工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服务业发展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其中有6个年份处于下降水平,1961年下降幅度高达34.2%,到1964年,服务业增加值仍没有恢复到1957年水平,仅为12.27亿元。1958~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只增长3.1%,不仅大大低于1952~1957年的年均速度,也低于同期生产总值的年均速度。从从业人员看,这一阶段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只增长2.8%,到197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也只有8.9%。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8年)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三十年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科研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1978~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6.18亿元增加到4586.77亿元,30年间,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1%,是1952年的121倍,1978年的38倍。而且大部分年份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中1982年、1984年和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6%、25.2%和17.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1978年的17.3%上升到2007年的42.1%。上升24.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发展成就

   

  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湖北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伴随着人们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等传统观念的转变,全省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明显呈现出总量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对GDP贡献率不断提高、新兴产业较快发展、从业人员稳步增长、投资不断升温等显著特点。

   

  (一)总量规模逐步壮大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湖北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鼓励、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北服务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2007年湖北省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8.9万户,年末就业人员为633.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26.7%和40.9%。随着服务业各行业单位数的不断增加,服务业增加值也迅速增长。1952年,湖北省服务业全部增加值只有6.78亿元,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18亿元,1987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9.25亿元;1997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6.69亿元;随后跨越新台阶的时间逐步缩短,2003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8年突破4000亿元,达到4586.77亿元。

   

  (二)结构比重不断提高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服务业比重有了很大提高。解放初期,由于湖北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少量的手工业和作坊式加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商贸餐饮业,农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应较高。195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27.7%,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湖北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相继的十几年间,湖北服务业基本处于停滞,其增加值总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7.3%,和1952年相比下降10.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服务业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突飞猛进,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到2007年上升到42.1%,2008年虽回落到40.5%,但和1978年相比仍然提高了2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调整和优化。在传统服务业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服务业各行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科学教育事业、社会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新兴的服务业行业更加突出,发展速度迅猛。分行业看,1978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四者分别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6.4%、37.0%、17.3%、5.4%,2008年,四者的比重调整为12.7%、25.5%、8.6%、9.2%。传统服务业均有下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降幅最大,30年间比重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逐渐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等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同期服务业整体年均增速。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房地产业,从1978年的5.4%提高到2007年的9.2%,其中,房地产开发业从无到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突出。此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总体上有取代传统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的态势。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6.06亿元,2008年达到3222.95亿元,30年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3%,增速分别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近6.6个和7个百分点。30年间全省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7759亿元,其中服务业累计投资15756亿元,占56.8%。近年来,在服务业投资中,有关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等投资大幅增加,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达到658.68亿元、1112.1亿元和533.32亿元。合计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1.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全省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幅增加

   

  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增长新增劳动力,妥善安置就业人员成了政治、社会稳定的一大重要课题。服务业行业众多,集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既能提供简单劳动,又能提供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加快发展的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处理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资金密集型服务业,公益性服务业和经营性服务业的关系,努力拓展服务业领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成为就业主渠道,作用十分突出。2008年,湖北省服务业从业人员1168.7万人,与1978年相比,服务业就业规模扩大997.9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33.3万人。从比重变化看,200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2.4%,比1978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

   

  (六)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明显

   

  30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日益壮大。改革初期,外商直接投资几乎为零。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商投资逐渐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2008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到3741户,注册资本总额1373.75亿元(按人民币折合),比上年增长10.93%,占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12.2%,投资总额从2003年的17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40.3亿美元,4年间增幅达到93.4%。

   

  从外商投资的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吸引着外商投资的目光,特别是世界500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相关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外商对科技行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房地产热情不减,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呈上升趋势。2008年新登记外商投资第三产业企业112户,占本期登记企业的32.7%;投资总额10.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4.9%。

   

    三、服务业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促进经济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在以其自身的增量壮大国民经济的同时,更以其自身的特点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仅有量的扩张,同时也有质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1978~2008年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1%,高于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增速2.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益和效率,缓解了资金和资源供求矛盾,为第一产业的加强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2005~2008年湖北省服务业年均增速提高到14.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3%。比2000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湖北经济主要靠第一、第二产业拉动的增长模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的格局。

   

  (二)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服务业总体规模的迅速扩大,服务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6.7:15.6:27.7,农业占据半壁江山,第二产业薄弱,表现为一、三、二产业格局;1978年调整为40.5:42.2:17.3,工业迅速崛起,比重上升,服务业萎缩,呈现为二、一、三产业格局。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步深入,全省服务业逐步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到1992年,服务业总量超越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产业格局的跨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湖北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并驾齐趋,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3.8:40.5。

   

  (三)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三十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使一、二产业转移出来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自然人口增长,新成长的劳动力大量增加,妥善安置就业人员成了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大重要问题。服务业涉及行业众多,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也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既适应大型集团规模经营,也适应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分散运作,就业弹性较高。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就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到2007年末,全省三次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为205269个,其中,服务企业法人单位数已达153236个,占74.7%;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2763万人,其中: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072.3万人,占38.8%。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增强地方财力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比重的迅速上升,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财源,成为近年来税收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数据显示,2008年,来自服务业的生产税净额609.58亿元,是1978年的287.5倍,占全部生产税净额的比重为34.6%,比1978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比重高达36.1%。

   

  在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中,服务业税收达到451亿元,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在地方税收收入中,服务业税收的贡献率持续上升,2008年服务业税收为295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高达55%。其中,尤以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增长最快,其比重分别达到13.3%、8.1%、14.8%,显示出服务业强大的税收创造力。

   

  (五)改善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更新、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使人们从服务业行业中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据统计,2008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餐饮、医疗、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服务性支出2828.93元,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29.8%,农村居民人均上述服务性支出为853.37元,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达到23.4%。服务业发展规模扩大和效益水平提高,给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创收机会,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从服务行业获得的纯收入为308.84元,是从工业和建筑业领域获得纯收入的2.02倍。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居民享受到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居民消费档次逐渐从一般家庭生活消费向休闲、信息、文化教育等高档消费延伸,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为18.84万公里,是1990年的3.97倍,其中等级公路里程15.37万公里,是1990的6.27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8年达到2718.7公里,居民出行愈来愈便利。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发展迅速,2008年湖北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7所,比1978年增加了34所,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由1978年的10.8人增加到2008年的207.48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比重偏低

   

  2008年,全省人均GDP为29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照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服务业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期。随着世界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稳中有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快速上升。目前,服务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超过60%,高收入国家为70%以上。多年以来,虽然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但比重仍然偏低,2007年达到42.1%,2008年回落到40.5%,不但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发达省份。与其他省市比,低于先进省份北京(73.2%)、上海(53.7%)、广东(42.9%)和浙江(41.0%),而且低于重庆(41.0%)和贵州(41.3%)。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目前,湖北省服务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支柱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目前构成服务业的主体仍然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尽管从当前来看,其比重基本保持稳步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3.4%下降到2008年的38.3%。但这些行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力较强,但传统服务行业面临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对第三产业整体拉动力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二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但长期以来,湖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在5.0%左右,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中许多新兴行业都存在着资金、技术、信息含量偏低,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手段落后等问题,总体竞争力较弱。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小。由于制造业组织方式相对落后,自身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配套协作少,分工协作程度低,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服务外包不多且涉及面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法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物流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小。200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477.9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37.7%,与中部省份相比,低于山西(50.6%)、安徽(43.5%)、河南(40.8%)、江西(40.1%)、湖南(38.4%),居最后一位。

   

  (三)服务业区域增长不平衡,地区差距逐渐扩大

   

  服务业发达程度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近年来,全省各市州都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区优势,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服务业,全省各地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域差距明显。从全省服务业总量的市州分布来看,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为1987.73亿元,在17个市州中一花独秀,占地市汇总的43.5%,襄樊市375.94亿元、宜昌市338.21亿元,分布居第二和第三位,其他地市份额较小;从各市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看,最高的武汉市为50.2%,比最低的地区鄂州市高20.5个百分点,相差悬殊;从各市州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看,相差也较大。其中,最高的武汉市为22234元,最低的恩施州市为2446元,相差197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的地市仅有3个地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市有14个之多。

   

12008年各市州服务业增加值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比重(%)

人均增加值(元)

武汉市

1987.73

50.2

22234

黄石市

217.62

39.1

8991

十堰市

204.92

42.0

6341

宜昌市

338.21

32.9

8383

襄樊市

375.94

37.5

6922

鄂州市

80.18

29.7

7769

荆门市

184.35

35.4

6487

孝感市

217.40

36.7

4655

荆州市

224.95

36.1

3493

黄冈市

203.94

33.9

3057

咸宁市

122.03

34.0

4864

随州市

102.51

33.0

4656

恩施州

96.16

38.4

2446

仙桃市

80.22

34.4

5905

潜江市

63.40

29.9

6763

天门市

66.42

35.5

4845

神农架

3.60

45.2

4832

   

  (四)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湖北省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很多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缺乏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规范化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商贸、交通运输、旅游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缺乏吸纳劳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和优质企业,使得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要求。

   

  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对整个经济增长拉动的新增长点。首先,服务业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政府调控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压抑了产业的发展。其次,市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和调控,导致服务业市场混乱,企业自生自灭,难以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服务业领域存在的行业垄断行为抑制了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后,缺乏良好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资渠道,金融支撑不足,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之后,难以实现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60年服务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湖北发展既有重大的机遇又有新的挑战,60年来,湖北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期间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为今后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经验和启示,主要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前提条件。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认识,彻底打破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传统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服务作用;要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深化国有服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按照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二)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制定不同的区域产业指导政策。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比如在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重点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邮电通讯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提高服务业对外辐射力;在服务业发达地区,重点放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金融保险等方面,同时推进信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处于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市化进程缓贸、交通运输、通信业,积极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发展旅游业。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本质要求。一、二、三产之间,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绝不割裂开来。多年来我们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全面推进湖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发展二产的同时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在发挥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得传统服务业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重新焕发生命力,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同时,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金融保险业、信息通讯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格局,并按照“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四)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含量,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现代服务业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大都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贸易涉及140多个品种,而最受关注的是那些知识密集型产品。毫无疑问,服务业竞争的成败决定于拥有人才的多寡和人才使用机制的优劣。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把推动人力资本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上,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是湖北服务业发展夺取至高点的关键。一要加快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二要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制定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优惠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三要强化服务,建立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广泛收集人才信息,为单位和人才搭建信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