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西: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土地流转成效显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1月19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为了解山西土地流转在实现整合资源、激发活力、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部分县区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流转提高了耕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的产出效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一、土地流转取得的主要成效

   

  1、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土地流转改变了过去土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大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率。据调查,随着定襄县锻造工业的大规模兴起,相当一部分劳力转而从事锻造及其相关产业,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种植千亩的大户,这些大户均拥有自己的播种机、旋耕机、铺膜机等大型农机具,目前农业机械比土地流转前增加70%,生产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种植结构也由单一的玉米、高粱种植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应县有效破解了因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困局,培育了蔬菜、玉米、甜菜、奶牛、林果、牧草6大特色农业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提高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最直观的效应是减少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间作业人数,使农村富裕劳动力离开农业后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如新绛县蔬菜基地实行农资、贷款、技术、管理、销售“五统一”,44个大棚每棚平均年收入两万余元,比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增加收入20倍,通过土地流转,新绛县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0万亩,年产蔬菜10亿公斤,总产值10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1700元,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900元。

   

  3、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不仅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随着有专业技术和一定资金积累的城镇居民下乡包地、办企业等,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种田理念、新的种植模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了城镇一体化进程。应县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各类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产业分工,农产品加工储藏、中介营销、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兴起,一大批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了新的创业领域,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4、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经营适应了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带动了对农业的资本、科技、机械等投入,使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激发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广灵县不仅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而且“东方亮”小米还申请到了国家地理保护产品的标志,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规模。应县先后被确立为全省蔬菜基地县、优势玉米基地县和奶牛基地县,同时从国家风沙源治理、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机遇中获得了农业发展的一定投入,农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农民仍将土地视作自身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与保障,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种田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征地拆迁和城市化的推进,也使农民看到了土地更大的潜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流转的积极性。特别是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简单地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就是土地买卖,把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混为一谈,部分村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部分农民不知道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家庭收入,更不知道以何种形式流转,多数是农户因外出打工和缺乏劳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流转,主动谋划以提高生产效益的很少。

   

  2、流转的程序还需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办法》明确规定,农户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流转双方应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但实际上部分农户都没有履行这一程序。如平陆县的土地流转绝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或相互关系较好的村民之间私下流转,流转规模小,双方不签订书面合同,也不向发包方登记备案,土地流转随意性大,流转程序不到位,导致双方责权利不明确,农村土地纠纷时常发生且调解困难。

   

  3、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山西`各地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部分农村发展连片土地较少,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且各乡镇虽提供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服务,为土地流转提供方便,但由于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农业项目的引进和产业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导致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诱发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激励因素不多。多方式,多途径、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还处在不断的试点探索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推进山西土地流转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创新机制,规范有序推进山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关法规的讲解和宣传,加强对土地流转典型经验的发掘和总结,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现场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建立流转平台,完善管理机制。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与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乡、村都设立“土地流转办公室”,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实现土地流转股份化、市场化。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创新土地流转二次分配机制,防止土地流转过程的不公平现象,进一步调动土地流转双方的积极性。

   

  3、积极探索“股田制”,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农民以自己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与公司或业主签订股份合同,合作社以股东代表的身份参与管理,农民按照持股比例分红。在规模经营中对个别不愿意流转的土地,可采取土地互换的方式加以解决,对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可在有关农业项目的分配上优先考虑,还可以对其进行贴息贷款、增加贷款额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