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近3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福建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并在现阶段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由于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剧烈,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口问题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人口发展将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近3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福建省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并在现阶段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由于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剧烈,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口问题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人口发展将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一、人口政策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的快速膨胀曾带来粮食供给、就业安排等经济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75年,毛泽东在《关于1975年的国民经济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进一步强化了人口控制紧迫性的认识。1979年,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强调计划生育必须坚持“晚、稀、少”原则,大力推行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间隔期为三年;奖励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生育,严禁第三胎的有关规定。1981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和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计划生育几个具体政策的规定》、《关于生育政策的补充规定》和《关于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若干暂行规定》。这些文件的出台,基本确立了福建的生育政策,并于1988年以《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形式予以确认。之后,《条例》虽经几次修改,但只是对特殊情况的再生育政策做微调,主要内容一直比较稳定。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福建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实现了由社会约束型向利益导向型的转变,政府在人口发展治理体系中的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由行政管理转向综合服务、由处罚为主转向奖励为主。2000年以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主要以行政措施为主,在利益导向上,主要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在诸如入托、入学、就医、招工、招生、宅基地分配等方面予以照顾等等。进入21世纪,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大力推进。中央强调,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十一五”期间,福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对独生子女和二女户奖励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制度,以及实施以二女结扎户为重点对象的“安居、致富、成才、亲情、包装”五大工程,政策推动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独生子女和二女户的巩固和致富。
二、人口总量实现了由高速向低速稳定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
人口学理论将人口再生产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再生产类型。人口转变就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原始型经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当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状态出现并稳定一段时间后,一般认为人口转变已经完成。
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的30年,是福建人口转变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在这30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多生多育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大幅降低了妇女生育率,极大地加快了人口转变的进程,实现了全省上下期盼已久的人口现代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福建人口出生率25.4‰、死亡率6.3‰、自然增长率为19.0‰,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从死亡率来看,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世界医疗卫生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此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随后在6.0‰上下小幅波动(见表一),就死亡率而言基本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而人口出生率虽较前期有了大幅下降,但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之后的人口转变主要围绕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展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最主要原因是妇女生育率的下降。见表1。
表1 1978-2007年福建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单位:‰
年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年份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1978 |
25.4 |
6.3 |
19.0 |
1993 |
16.7 |
5.6 |
11.1 |
1979 |
22.9 |
6.3 |
16.6 |
1994 |
16.2 |
6.0 |
10.3 |
1980 |
18.7 |
6.3 |
12.4 |
1995 |
15.2 |
5.9 |
9.3 |
1981 |
23.4 |
6.3 |
17.2 |
1996 |
13.2 |
5.9 |
7.3 |
1982 |
27.9 |
6.4 |
21.6 |
1997 |
12.4 |
6.1 |
6.3 |
1983 |
24.5 |
6.3 |
18.2 |
1998 |
11.5 |
6.2 |
5.3 |
1984 |
25.7 |
6.3 |
19.4 |
1999 |
11.1 |
5.9 |
5.2 |
1985 |
23.9 |
6.2 |
17.7 |
2000 |
11.6 |
5.9 |
5.8 |
1986 |
24.0 |
5.9 |
18.2 |
2001 |
11.6 |
5.5 |
6.0 |
1987 |
24.9 |
5.8 |
19.1 |
2002 |
11.4 |
5.6 |
5.8 |
1988 |
24.3 |
5.8 |
18.5 |
2003 |
11.4 |
5.6 |
5.9 |
1989 |
24.7 |
6.1 |
18.6 |
2004 |
11.6 |
5.6 |
6.0 |
1990 |
23.9 |
6.0 |
17.9 |
2005 |
11.6 |
5.6 |
6.0 |
1991 |
20.0 |
6.3 |
13.8 |
2006 |
12.0 |
5.8 |
6.3 |
1992 |
18.2 |
6.0 |
12.2 |
2007 |
12.0 |
5.9 |
6.1 |
1978年后的人口转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0年):人口增长减速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期初的19.0‰大幅下降到1980年的12.4‰。这一时期福建开始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由于晚婚(城市女25岁、男28岁,农村女23岁、男25岁)要求高,一大批适龄人口的结婚时间被推后,使得一孩的生育量明显减少,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8年的3.5降到1980年的2.0,人口出生率从25.4‰下降到18.7‰。
第二段(1981-1990年):人口波动增长阶段。这一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回升,并在17‰-22‰之间波动,人口增长在较快速的平台上运行。其原因,一是1980年新《婚姻法》开始实施,婚龄女性下降至20岁、男性下降至22岁,出现了来势凶猛的补偿性结婚高潮;二是1962年后由于三年困难时期的补偿性生育带来的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这一阶段陆续进入结婚年龄,新婚人口大量增加,一孩总和生育率从1980年的0.8回升至1981年的1.1,1982年攀升至1.3。除一孩外,二孩总和生育率也有所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1981年迅速上升至2.8,1982年达到局部高点3.5,随后有所回落,但都在更替水平之上。由于生育率回升,造成原本已下降到较低水平的人口出生率随之回升,1982年达到27.9‰,其他年份介于23-26‰之间波动。
第三阶段(1991-2007年):人口低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三不变”、全面落实“三为主”,努力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两个转变,沿着“三年打翻身仗、三年创先进、四年巩固提高”的奋斗目标稳步推进。1991年人口出生率降至20.0‰、自然增长率为13.8‰,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9,低于更替水平。“八五”期间,人口出生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逐年下降,1995年,分别降至15.2‰和1.6。到“九五”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稳定在14.0‰以下、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4以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形态明显,可以认为,福建人口转变已经完成。2000年以来,福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较好地稳定妇女低生育水平,人口转变的成果继续的巩固和发展。
(二)人口总量速膨胀转变为低速稳定增长
2007年福建常住人口3581万人,与1978年的2446万人相比,29年共增加1135万人,增长46.4%;平均每年增加39万人,增长1.3%。而改革开放前的29年,即1950-1978年,总人口共增加1260万人,增长106.2%;平均每年增加43万人,增长2.5%。对比前后两个时期,不仅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而且每年的净增人口也在减少,人口快速膨胀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尽管如此,改革开放的前期,每年的人口增量还是比较大、增速仍然比较快,如“六五”、“七五”时期,每年平均增加的人口分别为50万人和54万人,平均增速在1.9%左右。1991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并且妇女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发展由扩张型转变为紧缩型,“八五”、“九五”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降至1.3%和1.1%,年平均增加人口减至40万人和35万人。进入新世纪,人口低速增长的格局得到持续巩固与保持,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以下,2001-200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7%,年平均净增人口减至24万人。见表2。
表2 福建省改革开放各时期人口增长情况
时期 |
年平均增加人口(万人) |
年平均增长速度(%) |
1978-2007年 |
39 |
1.32 |
1978-1980年 |
37 |
1.48 |
六五 |
50 |
1.91 |
七五 |
54 |
1.86 |
八五 |
40 |
1.28 |
九五 |
35 |
1.05 |
十五 |
25 |
0.72 |
2005-2007年 |
23 |
0.65 |
此外,每年省际净迁入人口约2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仍是影响全省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目前,福建人口处于再生产类型转变后的初期阶段,出生率仍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加,据预测,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40年。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2002年后陆续进入婚育年龄,表现在出生率的变动上,2002年探底至11.4‰,随后逐渐回升,2007年升至12.0‰,5年间也仅提高0.6个千分点。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未来1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将呈温和上升的趋势。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旺盛期妇女婚育年龄的上移,本周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振幅减小,人口变动趋于平稳。
三、人口结构趋向优化
(一)人口负担由重变轻
人口年龄结构不仅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而人口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抚养比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由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速度快,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少儿人口(0-15岁)占总人口比重从1982年的36.5%下降到2007年的18.3%,下降了18.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4.4%上升到2007年的9.1%,上升了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0-15岁人口/15-65岁人口)由61.7%下降到25.2%,下降36.5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5岁人口)由7.4%上升到12.5%,上升了5.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69.1%下降到37.7%,下降了31.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少人口由1982年的69人减少到目前的38人,极大地减轻了人口的社会负担。从总抚养比的时间序列考察,2005年为37.4%,是这一下降过程的最低点,随后开始逐渐回升,但目前仍处于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人口负担处于底部的年龄结构,呈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状,中青年人较多、老年人和少儿较少,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的社会负担最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通常将总抚养比在50%以下划定为低抚养比,这一阶段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预计福建“人口红利”期将延续至2020年。从人口转变的特点看,福建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是不同步的,前者先于后者,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随着总抚养比最低时期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逐渐加快,“人口红利”之窗也将逐渐关上。
(二)人口素质大幅提升
人口素质是反映人口总体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有多方面质的规定性,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就是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人口无论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有质的飞跃。
1.文化素质大幅提高
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福建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幅提升。2007年,全省常住人口中,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为5.1%、高中12.9%、初中33.4%,分别比1982年提高了4.4、6.1、18.5个百分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小学人口2007年占37.7%,比1982年下降5.4个百分点。从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看,2007年大专以上为4808人、高中12044人、初中31276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了4200人、6329人、18676人;小学为35330人,减少了1000人。
文盲率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人口文盲率逐年下降,且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
表3 主要年份文盲率
单位:%
年份 |
1982年 |
1990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全国 |
34.49 |
22.21 |
16.48 |
9.08 |
11.04 |
9.31 |
未取数 |
福建 |
39.60 |
23.15 |
20.57 |
9.68 |
13.26 |
11.80 |
10.08 |
2007年,全省人口文盲率(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为10.1%,比1982年的41.7%下降了31.6个百分点,每年下降约1.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下降25.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5个百分点。福建文盲率大幅下降的原因,一是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扫盲工作的不断开展,二是文盲人口的自然淘汰。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分年龄死亡率进行计算的,因而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口转变的前期,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这一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完成。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延长。2007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3.7岁,其中男性71.8岁、女性75.1岁,双双超过70岁;比1982年分别增加了5.2岁、5.6岁和4.4岁。与1990年的68.6岁相比,17年间增加5.1岁,平均每年提高0.3岁。
(三)人口就业结构日趋合理
1978年福建人口就业产业结构,重心在第一产业,其在业人口占69.8%,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只占17.9%和12.3%。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城乡迁移流量加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07年,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从下降到44.8%,比1978年降低了25.0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上升至28.5%和26.7%,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业广度、深度也不断扩张,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第一产业由传统种植业占主体向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格局;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6%,进入90年代后,由于畜牧、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外出劳动力增多,劳动力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劳动力正在逐年上升,2007年,全省从事畜牧、水产养殖业劳动力占第一产业的比重比1982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种植业“一头沉”的就业格局得到改善。第三产业内部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活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教育业、社会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等五大行业,2007年这五大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76%,在第三产业中占绝对优势。其中,从事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经济活动人口比重比198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说明这些行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基本形成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并存共展的格局。
(四)人口空间再分布趋向集中
福建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大至全省,小至县、乡、村的不同范围内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从宏观上看,福建人口一直以来保持着相对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总体格局。改革开放的30年,由于人口迁移流动频繁,这一地理分布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在人口城乡分布上,也更加趋向城镇。
从地理空间分布看,2007年,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5人,比1978年的202人增加了93人,增长46.0%。而沿海地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4人,比1978年的389人增加了195人,增长50.1%;而内地山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3人,比1978年的117人减少了14人。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3市,更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2007年,这3个设区市的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7.3%,比1978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从城乡分布看,改革开放的30年,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等级规模不断提高,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城市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同时,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已经达到1744万人,比1978年的336万人,增加了1408万人,增长4.2倍;城镇化水平达到48.7%,比1978年的13.7%提升了35.0个百分点。
(五)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少生优育逐步成为现代家庭组合的导向,使得小型化家庭户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户规模呈逐步缩小趋势;二是以两代户为主要特征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占主体。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家庭户规模为4.85人,到90年代初减少为4.43人,2000年又减少为3.40人,至2007年只有3.10人。从家庭代际关系看,2007年两代户的家庭所占比重达到49.5%,这就是说,相当于一半以上的家庭为两代户的小型家庭,两代户正日益成为家庭户的重要形式。同时,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两口、三口之家”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2007年全省两人户和三人户占所有家庭户的51.5%,比1982年的20.4%提高31.1个百分点,单身户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而5人、6人及6人以上户,则分别下降7.8和31个百分点。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必然带来消费、就业、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并对今后家庭养老模式、独生子女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等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六)人口婚育模式出现新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居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2007年,全省15岁以上人口中,初婚及有配偶所占的比重为72.8%,比1982年提高9.4个百分点。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育观念也逐步趋向文明进步。传统的多子多福、早婚早育等观念已逐步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的婚育观念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2007年,全省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已由1982年的21.5岁提高到24.9岁,早婚率(早婚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6.8%下降到2007年的1.3%。育龄妇女生育率也呈大幅下降趋势,一般生育率从1984年的77%,降至2007年的36.5%,下降了40.5个百分点,总和生育率也从1984年2.2%降至2007年1.5%。从孩次结构来看,呈现一孩率逐渐上升,二孩、多孩率显著下降的趋势。一孩率的比重从1981年40.9%提高到2007年的69.6%,提高28.7个百分点;多孩率由29.3%下降到了1.9%,下降27.4个百分点。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情感的成熟,也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四、人口协调发展中的隐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福建人口控制工作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大减缓了人口压力,在人口结构的优化上也出现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快速的人口转变,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口将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
(一)低生育水平仍然不稳定
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不完全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干预的结果,人口系统本身不稳定,生育率反弹的势能较大,保持稳定的低生育率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人口负增长惯性已经开始积累
从1991年起,妇女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更替水平,十几年来的低生育率在不断消解人口增长惯性的同时,也在积累人口负增长惯性。当前的生育水平越低,达到人口峰值的时间越短,人口峰值也越小,但即将积累起来的负增长惯性就会越大,其能量的释放将对未来的人口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三)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快
福建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引起的,属于典型的底部老龄化类型,2000年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而且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又快于城镇。尽管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及农村先于城市的特点,加大了未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居高不下
人口性别是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20多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高于正常值,累积了50多万“富余”男性,而且这个群体还在扩大。性别比失衡而造成男性初婚困难的现实,必将导致婚姻挤压现象,其后果将给社会增加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