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中国大地,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勤劳智慧的抚顺人民,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奋进,顽强拼搏,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抚顺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30年,抚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一、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是抚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30年。1978年,抚顺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6亿元,然而,在近30年后的今天,抚顺的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实力快速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经济指标以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抚顺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47.2亿元,比1978年增长6.1倍,翻了2.8番;来源于抚顺地方的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3.57倍,年均增长5.4%,翻了2.2番;工业总产值(当年价)979.2亿元,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11.2%,翻了4.5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1.5亿元,增长254.5倍,年均增长21%,翻了8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亿元,增长47.6倍,年均增长14.3%,翻了5.6番;发电量74.9亿千瓦时,增长58.2%,年均增长1.2%;钢产量314万吨,增长6.9倍,年均增长7.4%,翻了3番;生铁产量270.5万吨,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0.7%,翻了4.3番;成品钢材产量267万吨,增长10.4倍,年均增长8.7%,翻了3.5番;水泥产量214.7万吨,增长2.4倍,年均增长4.3%,翻了1.8番。雄厚的工业基础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这一组组激动人心的数字,有力地佐证了抚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伟大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是抚顺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30年。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给广袤的农村大地带来一片盎然生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农村生产关系重大历史性变革,顺乎国情民意,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抚顺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倾斜力度,广大农民深受鼓舞,致富之路越走越宽。30年时间,全市农村旧貌变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化推进,使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比重逐年减少。全市户籍农业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47%减为2000年的33.9%。现在的抚顺农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商品农业、休闲农业方向发展,良种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种养比例由1978年的85:15调整为2006年的43:57。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方式被打破,农业现代化生产机械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基础设施大大夯实,为粮食稳产高产、连创佳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006年抚顺市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最高产量,达到58万吨,2007年抚顺市粮食产量创下历史第二高产,达到55万吨,比1978年增长64.2%,年均增长1.72%。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抚顺工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后,抚顺从过去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等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新型工业城市。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79.2亿元,增加值达236.4亿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发展较快,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租赁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飞跃,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1978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7:79.8:13.2,2007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6.8:56:37.2。1978年,民营经济占极少部分,形成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全市仅有工业企业836家,工业总产值68.5亿元,大部分为国有集体企业,外资工业和民营工业还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工业和外资工业迅速发展,到2007年全市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780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6.4%,外商、港澳台独资及控股企业占5.6%,绝大部分为民营工业,占8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9.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6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外商、港澳台独资及控股工业总产值45.7亿元,占4.7%;民营工业总产值为287.5亿元,占29.3%。
改革开放30年,是抚顺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承载能力逐步提高。新建了葛布桥、将军桥、榆林桥、新抚立交桥、三宝立交桥、石油一厂立交桥、天湖桥、和平桥、汪良桥、雷锋体育场、浑河大堤、拦河橡胶坝,加宽了永安桥、望花桥等主要桥梁,加固了铁路桥,拓宽了新城路、丹东路、河堤路、永济路、高山路。加快城市景观环境建设,高山路西段、葛布通道、前甸通道、高阳通道,城市西出口、劳动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城市建设项目建成使用,对浑河两岸进行了亮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形象。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2007年,全市公路总长度5559公里,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2条,长途客运线路397条,共有公共汽车1340标辆。2007年全市城乡电话用户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8万户。农村通油路村达到95.4%,城市30%的排水管网得到改造,80%的居民小区得到彻底整治,城市对外交通更加便捷,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总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十五”时期以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精品楼盘和住宅小区的花园化、规模化集聚,使抚顺的城市面貌脱胎换骨,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来,实施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问题,圆了几代人的梦,它还创造了“抚顺速度”和“棚改精神”。目前,全市累计改造278万平方米,新建安置用房390万平方米,7.5万户、25.3万人彻底告别棚户区,拆迁面积、建设规模和回迁户数均居全省首位。“抚顺速度”和“棚改精神”,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央政治局5位常委来抚视察,全国160多个城市组团来抚考察学习。抚顺今天的变化有目共睹,已经具备加快振兴的坚实基础,已经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抚顺人开始找回久违的自信与自豪。今天的抚顺,高楼林立、商铺繁华、广场恢弘、道路宽阔、绿树掩映、山清水秀,入夜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充分展现出抚顺人振奋昂扬、大气磅礴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30年,是抚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30年。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等稳步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新钢铁、抚铝、红透山矿、挖掘机等改制企业爆发力迅速释放。建立市与县区财税新体制,下放大批市属企业,强县壮区得到真正落实,各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亿。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活动,韩国STX、马来西亚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外资项目落户抚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200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50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2.9%,翻了5.1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长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07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税金30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9%和5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达65户,新钢铁和罕王集团跻身全国民企500强。
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的30年。1978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6元。30年过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9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2.8%,翻了5番;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1.9%,翻了4.7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0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6.8%,翻了3.8番。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吃的方面,由过去仅能温饱到现在强调营养健康,主食比重不断下降,副食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不断下降,表明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正在向富裕型转变。穿的方面,过去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缺乏美感的单调蓝灰颜色服装,如今人们的穿着新颖时尚、多姿多彩,着重突出个性化、高档化、品牌化。用的方面,彩电、冰箱、洗衣机、DVD、手机、电话、电脑等各种家电电子产品十分普及,更新淘汰速度越来越快。行的方面,公交线路密如蛛网,并且不断向小街小巷延伸,人们一出家门就能方便地坐上车,出门“打的”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习惯,汽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住的方面,居民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1.9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7%,翻了2.8番。农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2.8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5.1%。在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方面,档次越来越高。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已经普及了彩色电视机、空调、移动电话、电冰箱、家用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也基本普及了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摩托车。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7%,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8.5%,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步入了小康,并向富裕生活迈进。
改革开放30年,是抚顺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30年。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科教文卫焕发勃勃生机。“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共完成科技成果1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30项。获省奖励7项,获市奖励52项。完成专利申请量227件,其中发明专利90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33.2%;素质教育全面铺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56所,在校学生29.5万人,专任教师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2万人,专任教师1663人;普通中学135所,在校学生10.6万人,专任教师7538人;技工学校8所,在校学生6218人,专任教师905人;小学286所,在校学生10万人,专任教师7869人。;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2007年,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54个,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80余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8.9%,电视人口覆盖率98.7%。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开,广场文化演出2300余场。话剧《那座山村那条路》获省艺术节金奖,“煤精雕刻、满族剪纸、清原民间故事”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5个,其中医院70个,卫生院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疫病防治院(所、站)7个,疾病疫情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医疗实有床位1.1万张,其中医院970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其中医生4100人。8个涉农县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94.86%。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3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到97%;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抚顺市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107枚,其中金牌36枚、银牌32枚、铜牌39枚。成功承办了中国•抚顺“清原红河峡谷”国际漂流大赛、“体彩杯”辽宁省首届龙舟大赛暨抚顺市第三届龙舟大奖赛。新建全民健身场所105处,各级各类体育活动500多项次。
30年峥嵘岁月一路走来,30年厚德务实铸就辉煌。回首30年历程,抚顺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有目共睹,抚顺30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二、历史的驿站
30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是催人奋进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是蓬勃向上的。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抚顺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离不开抚顺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奋发进取。
回顾30年的发展,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必须解放思想高举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抚顺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高举旗帜、与时俱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
2、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要发展,必须在准确把握形势和民意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出了一条符合抚顺实际的、加快发展的道路。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逐步实现每一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既要前后衔接又层层推进,充分发挥抚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力推动抚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起飞。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先后对工业、商业、农业、林业、财政、城市管理、政府机构和要素市场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二是以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为减少。三是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区规划与土地实行高度统一管理,城市建设融资能力大为增强。四是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
4、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市也同全国一样,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外资外企、引进了人才、引进了先进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5、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城市大发展,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富民强市的重要生力军。要不断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抚顺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和民办事业的大发展,涌现了像罕王集团、金丰园这样的民企巨子。
6、必须始终不渝地改善民生。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依靠民力、改善民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和谐。一是全力实施“实事工程”。努力扩大城镇社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抓好农村扶贫、“五保”、低保、移民开发、合作医疗、农网改造、饮水工程、“村村通”、“通达”“通畅”工程、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等工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村民自治,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三是高度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社会新阶层的培育。积极鼓励支持群众的创业热情,引导规范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将之培育成抚顺的龙头企业和参政议政的合作伙伴,使之成为抚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三、远方的召唤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抚顺人民满怀信心。今后,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抚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是:
一是经济实力上一个大的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以上,比“十五”期末增长1倍以上。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3倍。
二是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60%以上,深加工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县区经济总量和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三是对外开放在一个大的发展,到2010年,吸引国内外资金累计达到800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5倍,其中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0%以上。外贸出口累计达到3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2倍。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236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城镇化水平争取达到70%以上。城镇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参保率均达到省内较先进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五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11.7%。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供水、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集中供热率达到78%以上。完成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居民脱险搬迁任务。
六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1.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浑河城市段水体达到国家四类以上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争取达到100%。
要实现上述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增强紧迫感,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抚顺市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加快发展问题。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是解决抚顺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逼人,兄弟市你追我赶,可以说,抚顺在追赶的同时,存在被追赶、被超越的可能,慢进也是退。因此建议在加快工业发展中,尤其要加快轻工业发展,要将城市转型,资源深加工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快一、三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及时研究经济运行态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速度、效益、质量、目标相一致的观念,在提速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又好又快。着重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增产增效,落实“产业富民”、“工业强市”战略措施。
2、扩大投资规模,做强做大企业
投资是现阶段抚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促进投资适度增长已成为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高举项目兴市旗帜,正确把握投资节奏,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快符合国家调控政策要求的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还要切实落实好签约项目,把合同金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投资,转化为抚顺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要结合抚顺市的“四区两园”建设,切实搞好规划,注重引进资源深加工企业。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目前,我市的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此外,我们还要壮大现有的企业,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使企业做大做强。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完善服务业组织考核体系,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优化服务业产业要素环境,以引进新型业态为抓手,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发展中介服务为基础,加快服务业产业化进程,以体制改革为手段,完善教育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着力提升服务业产业档次,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抚顺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4、搞好结构调整,狠抓节能减排
抚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加大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转变的步伐。还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长方式的重中之重。
5、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
抚顺市经济发展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就是要重发展、重管理、重保护,政策上给扶助、经营上给引导、服务上给方便。要降低门槛,拓宽领域,少加限制和干预。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来抓,鼓励能人领办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扩张资产规模,提升发展素质,在经济发展中争当主角、撑起大梁。
6、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消费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7、关注民生,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抚顺经济滞后的关键是没有一个庞大企业群体来推动,只靠少数几个骨干企业来支撑。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抚顺弱势群体多,收入水平偏低,在同其他市同等创业和就业成本的情况下,就业门槛就显得偏高。下一步我市的一些创业政策还应进一步优惠,尽全力降低创业就业门槛和成本,有了创业,才能有就业,有了就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