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实施五大惠民工程 加快建设和谐山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6月13日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山西着力实施五大惠民工程,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就业水平、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和住房安居等工程,真正为民着想、为民谋利,不断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谐山西建设步伐加快,民生事业成效非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快速提高。然而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在改革的道路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更加重视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2007年,山西省把农村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省财政厅下达1990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7200万元“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用于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的改善;2008年,向全部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要力争到2010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全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而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在确保家庭困难学生上学的问题上,山西省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2007年奖励资助约1.34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平均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约8.9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

   

    二、更加重视创业就业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干事创业、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全省就业人员达到1595.7万人,与上年相比净增3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12.8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31.5万人,增长6.1%。2007年,山西省在淘汰落后产能、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3万人,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完成全年目标(40万人)的112.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4%,控制在了4%的目标范围之内,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07年,山西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既受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拉动,更是一系列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解决困难为重点,妥善处置国有企业关门破产、主辅分离、改组改制中职工分流安置和“并轨”遗留问题,全省的就业局势总体保持了稳定。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劳动力必然要以更多更快的速度向城镇转移。山西省规划“十一五”期间要对500万农村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向城镇转移30万人就业。

   

    三、更加重视医疗健康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迫切要求

   

  医疗是民生之需。不断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享有公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2007年,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0036个,比上年增加260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60.6万人。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3年启动试点,已从试点阶段发展到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99个县(市、区),覆盖农业人口2091万人。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城乡困难群众“医疗难”的问题。在农村,重点是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做到群众小伤小病不出乡,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县。其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80%达标。在城市,全省共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36个,已建成604个,覆盖城市人口近700万。

   

    四、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活后顾之忧的迫切要求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反映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保障具有的份额和现实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总量、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2007年,全省共有89.9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3.0万人;共发放低保资金10.2亿元,比上年增加2.1亿元;城镇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差额为96.3元,比上年提高18.5元。从2007年11月1日起,在现行基础上统一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在摸查掌握城市、农村低保人数之后,下拨省级提标补助资金1576.4万元,其中城市低保补助资金709.7万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378.7万元,五保供养补助资金488万元。

   

  除此之外,在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工作中,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分类施保",加大对低保对象中有大病重病、严重残疾及子女上学、单亲家庭等的分类救助力度。2008年要争取全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07年的保障基础上有所提高,着手研究建立物价动态补贴应急机制,当物价上涨达到一定幅度时,对低保对象及时实行临时性生活补贴。在农村低保方面,主要工作是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展开工作,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减少自然灾害、搞好安全生产,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基础。2007年,全省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6亿元,比上年上升46.3%。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6.3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86.6万公顷,上升32.7%,其中,绝收73.4万公顷,上升66.5%。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不容忽视,特别是农业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上升,这两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全省发生森林火灾45起,因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面积892.2公顷,下降48.0%。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702人,比上年下降11.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748人。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077起,造成3062人死亡、1.05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860万元,均比上年有所下降。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自然灾害、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将是稳步推进和谐山西建设的工作重点。

   

    五、更加重视住房安居工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住房状况的迫切要求

   

  住房问题已成为群众反映日益强烈的热点。努力完善和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2007年,全省新建廉租住房竣工3.5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124.5%;解决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住房2754户(套),完成目标任务的157.37%;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962.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1.46%。

   

  2008年,继续加快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让1.5万户、4.2万人住进新居;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新建住宅13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1万户、6.3万人;集中治理100个地质灾害严重村,解决1.6万户、6万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和严重饮水困难;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使1.5万户、4.9万人改善居住条件;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60万平方米,解决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新建廉租住房40万平方米,让8000户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住上新房;启动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山西省为改善民生向着更加和谐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距离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还相去甚远。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一个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