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改革30年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5月18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但真正的转机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8年以来,随着吉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改善,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8560.30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长了23.6倍,年均增长13.11%。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变中,消费方式也呈现质的变化,消费取向也日趋多样性。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高,反映居民生活水平低,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改革开放30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恩格尔系数为33.2%,比1978年降低了24.3个百分点,表明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跃上小康。

   

  由图1可以看出:1978年――1992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为温饱型;1993年――199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内容逐渐丰富,城镇居民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的支出增多,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整体进入小康;2000年――2007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费的满足以及其他消费强劲增长,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表明吉林省城镇居民生活正在向富裕型迈进。

   

  1 1978―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动图 单位:%

 

 

    二、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营养及绿色食品逐渐受到青睐

   

  改革前以及改革初期吉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始终在贫困和温饱线上徘徊。1984年以后,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繁荣,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品逐步取消了票证限制,食品消费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转变,粮食的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鱼等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粮食61.84千克,仅相当于1981年的46.0%;2007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是18.8千克,比1981年增长1.5倍;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9.13千克,比1981年增长2.3倍;购买鲜瓜果70.47千克,比1981年增长3.8倍;购买奶及奶制品18.74千克,增长10.57倍,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量也都成倍的增长(详见表1)。随着温饱问题的彻底解决,城镇居民的消费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营养结构的科学合理。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美味的“副食型”转变。各种精细、休闲、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涌入居民家庭,精炼油、水产品、水果、蔬菜等绿色、低糖、低热量食品倍受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水产品、蛋类、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费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1 1981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主要食品人均消费量

  单位:千克

年份

粮食

食用植物油

肉类

禽类

蛋类

水产类

鲜菜

鲜瓜果

奶及奶制品

1981

147.17

2.77

12.56

0.25

2.33

4.11

201.88

14.63

1.62

1990

126.84

5.04

15.12

1.44

5.04

6.00

165.60

40.32

1.32

1995

94.26

6.95

16.75

2.97

19.49

6.68

138.82

43.83

2.32

2000

89.76

9.55

21.49

3.52

12.21

6.60

140.00

66.37

7.93

2002

81.24

9.12

23.04

4.80

11.88

10.56

131.88

66.72

14.04

2003

84.60

10.20

23.88

4.80

13.32

10.68

129.72

63.84

16.92

2004

79.10

9.32

22.94

3.81

41.01

9.09

139.76

60.02

20.74

2005

76.08

9.50

24.48

4.40

11.57

9.10

137.34

45.94

19.61

2006

69.45

9.10

24.75

3.98

11.64

9.42

134.38

68.99

19.44

2007

61.84

9.13

18.80

22.37

10.86

31.42

137.80

70.47

18.74

   

  注:1981年蔬菜消费品种以白菜、萝卜、土豆等低档菜为主,故消耗量比较大

   

    三、衣着消费走向时尚、品牌、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质量好、富有时尚感、品牌及彰显个性化的服装渐渐成为消费主流。国际品牌,上千元的皮衣、服装,数百元的皮鞋,不再是极少数人的消费对象。吉林省城镇居民衣着支出逐年上升,据调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27.09元,比1981年增长20.4倍,人均购买服装8.4件,购买皮鞋2.9双,服装和鞋的单价上涨近百元(详见表2)。与此同时,购买各种布料的数量和支出明显减少,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布料3.1米,比1981年减少了6.87米

   

2   19812007年部分年份吉林省城镇居民购买服装和鞋数量

   

年份

服装(件)

鞋(双)

1981

1.1

1.4

2000

5.8

2.5

2005

6.9

2.3

2006

7.1

2.4

2007

8.4

2.9

   

    四、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代化,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

   

  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改革前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又转向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据调查,1981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黑白视机电7.63台,洗衣机4.58台,录音机2.1台。随着国家大规模引进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生产线,家电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回落。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使80年代初期还很少有人问津的中高档家用电器,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城镇居民家中。1990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5.55台,洗衣机76.37台,电冰箱17.28台,分别比1985年增加了33台、18.75台、16.57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四件”饱和,“新三件”开始进入发展时期,进入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百户家庭“新三件”的年均增长量逐渐减少,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6台,洗衣机95台,电冰箱91台,已基本达到饱和。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新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攀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如成套家具、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已经进入更新换代阶段,质量和性能更优的产品开始进入家庭。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空调、等新型产品也在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消费之中(详见表3)。

   

3  1981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年份

彩色电视机(台)

电冰箱(台)

洗衣机(台)

空调(台)

家用电脑(台)

照相机(个)

家用汽车(辆)

1981

0.00

0.00

4.58

0.00

0.00

0.24

0.00

1985

12.55

0.71

57.62

0.00

0.00

4.08

0.00

1990

45.55

17.28

76.37

0.00

0.00

12.06

0.00

1995

96.17

54.31

97.69

0.00

0.00

24.16

0.00

2000

107.34

69.37

89.63

1.54

4.62

30.02

0.45

2001

110.15

73.04

91.89

2.97

7.69

34.44

0.49

2002

115.75

77.72

93.26

2.47

11.19

35.61

0.39

2003

119.42

78.87

94.57

2.98

13.03

35.77

0.46

2004

124.89

82.20

97.62

3.81

20.85

42.99

1.16

2005

126.59

84.59

97.02

4.77

30.06

42.28

1.41

2006

128.86

85.07

97.80

5.29

34.74

42.67

1.97

2007

125.82

90.93

94.89

5.58

40.59

40.19

2.59

   

    五、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6平方米,居住条件更趋完善

   

  住房条件是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吉林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朝着宽敞明亮、装修高档、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调查资料显示,1981年――1995年期间住房面积快速增长,1981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36平方米8平方米以上的家庭仅有7.5%,而无房户、不方便户、拥挤户达52.9%。1995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8.92平方米,增加4.56平方米,增长了1倍。特别是1998年房改之后,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迅速增加,1999年为10.28平方米,2007年达到20.6平方米,八年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1倍,年均增长1.3平方米,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期,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长了3.7倍(详见图2)。

   

2  1981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单位:平方米

 

 

  居民用于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长,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达1062.46元,占消费支出的12.4%。2007年有91.9%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87.7%家庭拥有单元配套住房;拥有普通楼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仅占12.3%。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更加舒适,设施不断完善,到2007年底,吉林省城镇居民80.8%的家庭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58.8%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用都在万元以上);98.8%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4.3%的居民家庭有独立的厕所浴室;88.1%的家庭使用清洁能源;88.2%的有集中供暖设备;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

   

    六、交通通信消费趋向现代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进入居民消费中。1981年――1991年,交通通信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交通费,二是邮电费,1981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交通通信支出仅3.4元,其中,交通支出3.1元,通信支出(邮电费)0.27元。到1991年分别增加到15.12元、11.88元、3.24元,增长了3.45倍、2.83倍和11倍。1992年――2001年,交通通信消费有了迅猛地发展,2001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为345元,比1992年的36.84元,增加了308.16元,增长了8.36倍,九年间年均增速达到28.22%。其中,交通费、通信费支出分别为125.28元、219.72元,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99.56元、208.6元,增长了3.87倍和18.76倍。2002年以后,伴随着手机价格及移动通讯资费的降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拥入寻常百姓家庭,到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已达169部,一人多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2007年交通通信支出达到874元,比2002年增加了408.64元,增长了87.81%,其中交通费用支出414元,增长1.26倍;通信费用支出460元,增长62.91%。近几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出行次数增加,出行距离越来越远,家用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成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热点。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已经拥有汽车2.59辆,比2002年增长5.6倍。

   

    七、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消费受到重视

   

  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达854.8元,比1981年的1.1元(医药费)增长了776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为997.8元,比1981年的6.4元(学费、电影费和托儿费)增长了156倍;用于佩带首饰和化妆美容为主的个性化消费,2007年人均394.3元,比1981年增长3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