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实国情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洛阳,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步伐加快,洛阳市与全国一样形成了大批下岗和离岗职工,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日益庞大的新增就业人口,就业岗位更加短缺,就业不充分将是全市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长期的课题。
一、就业结构变化及特征
1、就业总量继续扩大,乡村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
2007年,洛阳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401.7万人,占总人口的61.8%,比上年末增加5.8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1.4万人,同比增长4.5%;乡村从业人员303万人,同比增长0.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是169.5万人、115.1万人和11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2.2%、28.7%和29.1%。洛阳市城镇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6年的19.7%上升到20.3%,乡村劳动者持续减少,就业比重由2006年的76.2%下降到75.5%。城乡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
2、以个体和私营为龙头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在市场经济导向的作用和调节下,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全市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007年末达到46.6万人,再次超过城镇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的总和,增幅在上年增长4.8%的基础上大幅增长,达到28.8%,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为47.3%。其中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的从业人员为15.7万人,占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比重为33.8%,城镇个体、城镇私营企业和社区公益岗位和灵活形式就业人员达29.5万人,占比重达63.3%。在全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支持鼓励个体私营发展的政策激励下,市场经济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龙头的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非公有制经济以其市场运作能力强、机制变换灵活和部分股份制、外资企业岗位工资优厚等优势,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也带动了就业者对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形式多种多样,职业岗位变换频率加快,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劳动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3、城镇国有、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数量持续减少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1996年开始全市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就出现不断萎缩趋势,截止2007年末,全市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30.8万人和5.3万人,比上年分别减少11.2%和2.5%,比1996年的最高历史水平分别减少29.4万人和6.0万人。伴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次企业的进入,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再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将提速,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会继续下降。
二、再就业工程成效进一步显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民生以就业为本。2007年,全市把再就业工作也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将新增就业岗位列为市政府目标管理,把帮扶弱势群体再就业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各有关职能部门实行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的联动互动,全市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万人,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实现再就业2.7万人,再就业培训4.7万人,创业培训1530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1.7万人次。
1、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体系
全市已在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168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195个,配备工作人员1401名。截止2007年12月底,通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安置就业、再就业分别占安置总数的43.2%和61.4%。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真情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牵线搭桥
2007年,全市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洽谈会141场次,组织招聘单位2627个,提供用工岗位7.9万个,求职登记14.6万人次,安置就业10.2万人次,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万人。
3、积极稳妥地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2007年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成功率,全市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56万元,扶持了0.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带动了0.6万人就业。
目前全市每年进入劳动力资源人口约9万人,随着洛阳城市圈建设的确立和在河南省的副中心地位,洛阳市的龙头作用的幅射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洛阳市,预计“十一五”时期全市每年平均将新增劳动力资源9万人。若考虑人口向经济增长极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和现有多年来积存的下岗失业人员等因素,全市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快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将是全市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1、加速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
政府应将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壮大都市工业园区,拓宽社会就业的新空间;二是继续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全力启动民间的投资热情,通过财税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杠杆的调节,充分发挥非公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巨大潜力;三是深挖社区服务业“岗位富矿”,使就业服务进社区,深入社区找工作再上新台阶。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有明显的城镇和公有制的取向性,不适应目前的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飞速发展的多种多样的就业形势,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保障制度,将全体劳动者纳入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体系,增强劳动者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进入城镇就业的乡村劳动者和进入乡村就业的城镇劳动者,要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险制度,并规范地区间、城乡间的社会保险关系的流动政策与衔接政策。只有构建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管理制度,淡化就业身份的界限,保障就业者的权益,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更大发展,以提高就业增长弹性,实现就业扩张。
3、加强劳务输出和地区间劳动力对流
洛阳市作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就业压力很大。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在劳动力短缺的发达城市设立窗口,加强信息交流,对口联系,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组织向境外、市外劳务输出进行分流,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在全市城市圈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劳动用工合作,促进地区间劳动力对流。
4、制定劳动力调查和失业调查制度,建立就业和失业预警机制
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市统计、劳动等部门要联手合作,尽快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和失业调查制度,对当前就业现状和趋势、失业人员构成和生活状况、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就业机会等作多方面分析,确立以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预警体系,建立失业预警模型,及时反映全市劳动力动态需求状况,对全市就业失业走势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