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3~2007年中国GDP连年上台阶,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云南地处边陲,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消费拉动,而净出口起负拉动作用。详见下图。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投资的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如难以较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投资的过快增长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过量的银行贷款会引发金融危机。可见,扩大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对云南而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视角来探讨如何扩大消费需求。
一、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滞后于收入水平
数据显示,十六大以来,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6.1%,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11到14位。一般而言,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相应增加,反之,收入减少,消费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应该保持一定的匹配,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以2005年、2006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列第13、第14位,而人均消费分别列第14、第17位,消费滞后于收入水平。显示出:城镇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较大,对收入的使用谨慎而留有余地。
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超前于收入水平
5年来,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年平均增长7.0%,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在29位左右。而人均消费需求的位次却先于收入水平,同样以2005年、2006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列第29位,而人均消费分别列第27、第26位。表明农村居民幸福指数高,生活容易满足等。
三、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导致消费与收入位次不匹配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 , MPC) 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通常西方发达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左右。
5年来,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次也比较靠后,即城镇居民增加的收入更多的是用来储蓄,而不是用来消费,当然就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
与此相反,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几乎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位次也比较靠前,即农村居民增加的收入更多的是用来消费,甚至出现消费增长大于收入的增加。一方面这体现了云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增加他们的收入对扩大内需效果将会十分明显,毕竟云南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人均指标略有上升,总量就发生明显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年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征农业税、小学生“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综上所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影响了消费与收入位次的匹配关系。
云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MPC在全国的排位
单位:位
年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边际消费倾向 |
人均纯收入 |
边际消费倾向 | |
2003年 |
13 |
26 |
27 |
26 |
2004年 |
11 |
20 |
28 |
7 |
2005年 |
13 |
30 |
29 |
12 |
2006年 |
14 |
29 |
29 |
1 |
四、提高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扩大内需关键
在同等的增收水平条件下,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最终消费越高。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呢?
(一)在提出政策建议之前,先分析研究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等。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主要有:
1、传统的消费观念。从古到今,勤俭节约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通常情况下,增收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储蓄以防意外支出,这也是长期以来银行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只有少部分用来增加消费,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奢侈浪费。
2、社会福利。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我国的社会福利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更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福利只能是初级水平,与福利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较低,全民保障还需时日。二是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甚至是不到位。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要、教育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等使家庭负担明显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3、收入分配差距。一般情况下,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然而,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容乐观: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城乡居民收入剪刀差仍呈扩大的趋势、行业间收入差异较大,最大相差十几倍。
4、消费信贷的发达程度。消费信贷越发达,越方便居民贷款消费。消费信贷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但在中国,居民的传统思想是“量入为出”,有多少花多少,随着我国消费信贷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按揭买车、买房,借款消费开始成为时尚。
5、收支预期。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是有预期的,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如收入、利率、价格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预期增收大于预期增支,则消费倾向增强,消费需求趋旺;预期增收小于预期增支,则储蓄倾向增强,消费需求趋紧。可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让居民有良好预期,进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6、物价水平。物价涨幅过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需求不足,尤其对中低收入者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其次影响支出预期,物价上涨就意味着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如若预期收入不变或增收幅度不大,节支就是最好的选择。2003-2007年以来,云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按可比价计算,云南的最终消费的缩减幅度也会大于全国,位次可能还会靠后。
(二)政策建议
奋进中的云南有着自身的后发优势,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济,通过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来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云南仍有较大的空间。
1、提高居民素质,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加强消费教育,改变国民传统的消费认知,要使“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合理扩大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
2、逐步提高社会福利,减轻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扩大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扩大免费教育层次与范围;加快住房体制改革,合理控制房价,严防房价大涨大跌。
3、提高中低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发展,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阻碍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一般来说,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较高,反之则较低。所以,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力促社会和谐发展。
4、平抑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控制投资过快增长,提高投资效率,平抑通货膨胀,确保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控目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5、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重点完善农村消费品市场,大力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保障居民消费的安全权、知情权等基本权利,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消除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