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西三次产业演进与中部及发达省区比较分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12月6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服务业,是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认真分析山西产业结构状况,探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十五”时期以来山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十五”时期以来,山西三次产业结构走过了“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的渐变历程。

   

  2001-2006年,山西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8.4%、8.5%、8.5%、7.7%、6.3%和5.8%,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6省中一直位居末位。

   

  2001年,山西第二产业比重为47.1%,只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在中部比位居第2的河南高1.7个百分点。2002年开始,山西二产比重逐年上升,2002-2006年分别达到48.8%、51.3%、53.8%、56.3%和57.8%,分别比国家高出4.0、5.3、7.6、9.0和8.9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中,山西二产比重始终位居第1位,比位居第2的河南高出2.9、3.1、4.9、4.2和4.0个百分点。

   

  2001年,山西服务业比重达到44.5%,是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位居第1。自2002年开始,随着二产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比重空间受到挤压,2002-2006年服务业比重分别为42.7%、41.2%、38.5%、37.4%、36.4%,6年间下降8.1个百分点,下降的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山西服务业比重从2003年开始一直位居中部6省第4位。

   

    二、山西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不仅使产业结构重型化进一步加剧,也使得产业构成与先进水平差距拉大

   

  (一)与中部省份相比,山西产业结构“二三一”特征突出

   

  由于特有的资源禀赋,自1960年以来,山西产业结构的“二三一”特征就比较明显,到2006年,二产比重达到57.8%,“二三一”特征愈加突出。在中部5省中,山西一产比重低于其他5省10个百分点左右;二产所占比重最高,比第2位河南高4.0个百分点,比最末一位湖南高16.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明显低于湖南(40.8%)、湖北(40.6%)、安徽(40.2%),略高于江西(33.5%)、河南(29.8%),位居第4位。

   

  (二)与先进省份相比,山西产业结构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化理论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将相应达到一个协调水平(见表1)。

   

1  库兹涅茨计算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人均GDP(美元)

51.8

82.6

138

221

360

540

864

1382

第一产业比重%

53.6

44.6

37.9

32.2

22.5

17.4

11.8

9.2

第二产业比重%

18.5

22.4

24.6

29.4

35.2

39.5

52.9

50.2

第三产业比重%

27.9

33

37.5

42.3

42.3

43.1

35.3

40.6

   

  注:摘自《现代产业经济辞典》

   

  2006年山西人均GDP达到14123元,按2006年平均汇价计算,约合1772美元,远超过表1中第8组水平。2006年山西三次产业比重为5.8%、57.8%、36.4%,一产比重明显偏低,三产份额相对不足,与北京、上海、重庆等“三二一”先进的产业结构类型省份相比,相差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目前山西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山西“畸重”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不足

   

  (一)第一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牢

   

  2006年,山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76.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8%,比全国低5.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倒数第4,在中部六省和周边省区中均居末位,比最高的湖南低11.8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为168.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61%;农业机械总动力2005年为2288.7万千瓦,仅相当于河南的28.8%,占全国比重由1978年的3.9%下降到2005年的3.4%。山西农业较为单一的主导地位,再加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使得农业整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自1978年以来,山西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在10%以上的达7次之多,其中1999、1991年比上年减产幅度高达24%、23.4%。周边省区中河北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幅度超过10%的只有2次,降幅最大也不超过15%,河南、山东和内蒙下降幅度超过10%的3次,陕西4次,年际间下降的最大幅度均未超过山西。

   

  农产品产出率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高。2005年,山西平均每公顷耕地产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543.5元,仅为全国水平的34.8%,在中部处于末位,仅相当于最高湖南(52017.3元)的20.3%;山西农业人口劳动生产率2006年为1353元/人,只相当于河北、陕西、内蒙的38.4%、72.5%和28.9%。

   

  (二)传统工业主导第二产业,建筑业发展后劲不足

   

  2006年,山西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83.02%、79.96%和88.84%,比2000年分别提高14.93、15.02、14.53个百分点,传统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食品工业、化工产业、医药工业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9.32、324.0、20.9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2倍、1.85倍和92.8%,三行业虽然在规模扩张、速度加快上占到了先机,但增加值比重却逐年下降;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59.3亿元,增加值129.08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7.9%和6.0%,分别比2000年下降4.4、3.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0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比2000年下降1.68个百分点。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依然偏小(见表2)

   

2 2000-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全省工业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煤炭工业

26.92

28.12

28.93

29.22

33.12

38.41

39.17

 炼焦工业

6.11

5.88

7.05

10.03

12.24

11.67

10.66

 电力工业

14.93

15.96

15.15

 

 

9.91

10.23

 冶金工业

20.13

21.23

20.92

 

 

22.83

22.96

 化学工业

7.33

6.64

 

 

 

4.4

4.2

 机电工业

9.25

8.96

 

 

6.27

5.48

6.01

 食品工业

4.27

3.74

3.9

3.6

7.01

5.41

2.76

 医药工业

2.52

2.09

2.03

1.63

8.43

6.84

0.98

 建材工业

4.31

3.96

3.7

2.99

2.63

13.38

10.22

 纺织工业

2.17

1.49

1.21

0.86

0.51

24.74

24.69

 其他工业

2.06

1.92

1.68

1.29

0.94

 

4.96

四大支柱产业

68.09

71.2

72.05

77.38

80.27

82.82

83.02

 非支柱产业

31.91

28.8

27.95

22.62

19.73

17.18

16.98

   

  注:四大支柱产业包括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工业;2004年工业增加值与历年口径一致。

   

  建筑业规模偏小,增长后劲不足。2006年,山西建筑业增加值263.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5%,比2005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在中部仅高于湖北,比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分别低1.9、5.6、0.1和0.6个百分点。山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530家(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仅占全国总数的2.7%,在中部只比江西多215家,分别比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少473、1521、640和526家。

   

  (三)服务业总量偏小、结构不优,整体竞争力较低

   

  2006年山西服务业增加值为1747.8亿元,只相当于豫、湘、鄂、皖服务业总量的46.9%、56.6%、56.8%、70.7%。山西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的服务业总量不及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服务业供给短缺已经影响到生产对服务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信息咨询、中介、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分化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独立的产业,但其服务领域狭窄、发展步伐迟缓,综合技术、科学研究等服务发展明显不足。2006年,山西服务业中增加值居前三位的依然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三大传统行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9.2%,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只占到5.2%、8.0%、3.2%和1.9%。以传统服务为主的山西服务业,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的需求。

   

    四、积极寻求突破路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服务业,是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际出发,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特别是针对当前肉、蛋等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的情况,政府更应注重长远谋划,积极、稳妥地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

   

  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应变能力。要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从生产、销售着手,为农民提供信息、组织服务,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使农民生产由盲目性转向有计划性。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优、调强第二产业

   

  对于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坚定不移地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之路。坚持资源整合、有序开发,全面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促进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煤炭经济强省转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真正把延伸产业链和加强污染治理这两个大文章做好,不断提高全省焦化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钢种结构,促进全省冶金工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节水的超临界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把加强电网安全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

   

  继续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增强全省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依托能源优势,大力发展与能源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行业。强化并提升煤化、日化等科研机构院所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借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对服务业需求结构的改善。尤其要大力发展与煤相关的会展、交流等服务行业,促进山西会展业迈出实质性步伐。

   

  依托仓储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自建起来的仓储、运输配送中心体系等物流设施基地,经过“重组―整合”,通过“迂回”方式,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促进山西服务业整体发展。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山西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建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北方生态休闲避暑胜地、全国新兴旅游热点省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