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比较世界各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都相当完备,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理解基础设施投资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功能定位,促进天津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设施,如能源、交通、邮电、水利设施等。与其他投资项目相比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项目公益性强等特点。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以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其投资行为与其他投资行为相比,受利率变化影响不大,即利率弹性也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以2003年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分水岭,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分为平稳发展和迅猛增长两个阶段。1978年至2006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928.01亿元,占整个城镇完成投资的比重为27.9%。其中“六五”时期完成31.54亿元,“七五”时期完成85.88亿元,“八五”时期完成233.90亿元,“九五”时期完成670.13亿元,“十五”时期完成1381.60亿元。总量规模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随着全市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而呈现扩大和提升趋势。
图1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情况
1、平稳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
投融资体制改革之前,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本上以财政资金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1978―1985年期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一直不足10亿元,开工建设项目个数和规模较小,属于起步阶段。在这期间启动了规模亿元以上的第一发电厂、新开河水厂项目以及市话网和引滦工程;完成了几条郊区、县输变电线路建设;建成了芥园水厂、凌庄水厂、第一煤气厂、天津港的三、四港池和盐码头、客运码头等。1986―1996年的十年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从十几亿元增加到近百亿元,施、竣工项目个数和规模均有所增加,整体上属于平稳发展阶段。天津港东突堤及南疆开发,京津塘高速公路等一批规模十亿元以上项目开始建设和投产;完成了一大批市内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邮电通讯设施水平、线路覆盖不断提高和扩展,GSM移动通讯开始投入建设。从1997年开始,天津市基础设施每年投资规模开始跃上百亿元台阶,但连续六年一直在100-200亿元之间徘徊。从1978―2002年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368.0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的特征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投资领域集中在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对原有电厂、电网线路、港口、通讯、道路等设施的改扩建。
2、迅猛增长阶段:2003年―2006年,资金主要依托大额贷款和投融资平台的多渠道融资。
从2003年开始,随着天津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进入了政府与社会投入并举、市场化运作、多渠道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开始突破200亿元,达到288.34亿元,并且连续四年保持每年跃上一个新的百亿元台阶,到2006年已达到518.17亿元,呈现出迅速壮大的发展势头。四年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59.94亿元,相当于前25年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的1.1倍。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3.7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57.49亿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12.41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656.27亿元。城市快速路工程、京津高速公路复线、京津城际铁路、地铁二、三号线、临港工业区滩涂开发等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项目开始建设并进展顺利;地铁一号线、轻轨一期、京沪高速等相继通车运行,一批市内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管网改造等已竣工和投入使用;海河基础设施改造与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垃圾及污水处理、公园绿化、河道治理等大批市政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图2 2003年以来基础设施各行业完成投资比重%
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不同发展阶段情况对比表
|
1978-2002年 |
2003-2006年 |
基础设施投资合计(亿元) |
1368.07 |
1559.94 |
年平均增长速度% |
18.8 |
29.5 |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22.3 |
27.5 |
占GDP比重% |
8.4 |
11.3 |
二、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根据1980-2006年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GDP数据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资料进行研究,初步测算结果如下:
(1)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高达98.9%。经过测算,GDP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98913,为高度正相关。并且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由此表明:尽管经济增长并非完全依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2)每增加1元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拉动全市GDP增加1.88元。根据历年的支出法GDP各项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将支出法GDP的组成因素(固定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净出口)分解为基础设施投资、非基础设施投资、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四个因素进行分析,拟合出各变量与GDP之间的线性方程为:
Y=1.8849X1+0.97565X2+0.88728X3+0.00432X4+10.6037(Y代表GDP、X1代表基础设施投资、X2代表非基础设施投资、X3代表最终消费、X4代表净出口)表明:每增加1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拉动GDP增加1.88元。
(3)基础设施投资周期一般先行于经济增长周期1年左右。从下图1991-2006年天津市GDP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按照周期理论,采用“峰-峰”划分法,GDP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都呈周期性变化(GDP经历了1995-2004年一个周期,基础设施投资经历了1994-1998年、1998-2003年两个周期)。一个GDP循环周期(Tg)长度对应两个基础设施投资循环周期(T1、T2)长度,那么可以把两个基础实施投资周期看作一个大的循环周期(Ti),可以看出Ti的波动先于Tg的波动,相差时期为1年。表明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相对经济增长具有周期短,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图3 1991-2006年天津市GDP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情况
(4)基础设施投资自身运行周期为4―5年。按照周期理论,采用“峰-峰”划分法 ,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与上图中的基础设施增速一样都呈周期性变化,且周期趋势相吻合(都经历了1994-1998年、1998-2003年两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步减小。表明天津市基础设施经济运行周期为4-5年,增长变化有其阶段性特点。
图4 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2、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
(1)增强了城市载体功能。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投入,天津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存量水平大幅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通过对动力系统的投入,先后建成了芥园、凌庄、新开河等水厂,自来水生产能力由1980年的83.2万吨/日提高到2006年的357.3万吨/日,增长了3.3倍;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6.1万吨/日。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980年的31.2%提升到2006年的99.2%。对交通系统的投入构建了市区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贯穿全市的城市交通网络,2006年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
天津市主要基础设施存量对比表
项目 |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自来水生产能力 |
万吨/日 |
83.2 |
167 |
347.1 |
357.3 |
|
燃气普及率 |
% |
31.2 |
86.3 |
96.8 |
99.2 |
|
市区道路长度 |
公里 |
789 |
2932 |
3608 |
5991 |
|
桥梁座数 |
座 |
92 |
117 |
473 |
376 |
|
污水处理厂 |
座 |
0 |
1 |
3 |
14 |
|
污水处理能力 |
万吨/日 |
0 |
26.8 |
85 |
176.1 |
|
园林绿化面积 |
公顷 |
1013.67 |
1851.56 |
7550 |
16499.3 |
|
公园 |
个 |
34 |
115 |
168 |
62 |
|
运营公交车 |
辆 |
1397 |
1857 |
5358 |
7401 |
|
公交线路长度 |
公里 |
1980 |
2989 |
7186 |
10140 |
注:2006年公园个数统计根据建设部调整采用新的统计口径
(2)带动了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壮大基础产业规模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通过对电厂新、改、扩建和电网线路的升级改造,先后实施了第一发电厂、蓟县盘山、陈塘庄、杨柳青、军粮城等电厂项目,完成了城市和农村电网和输变设备线路的改造,使天津市最近五年可供用电量增长近八成,到目前已达到445.73亿千瓦小时,为天津市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能源保障也缓解了天津市用电的能源瓶颈问题;海河综合开发、地铁、快速路等项目的实施,为房地产、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批像新加坡仁恒集团、香港嘉里集团等纷纷投资津门,进而扩大了劳动就业,使天津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从2003年到2006年仅四年间增加了38.69万人,促进了天津市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水平的提高,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23.6%,提高到2006年的40.2%。
(3)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市话网、长途通讯网建设到如今的GSM、CDMA无线通讯网路建设,天津市通讯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已实现同国内、国际的自由联通,沟通方式方便快捷,为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保障。重点实施了对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大交通体系的打造,将要建成的京津城际铁路、已经通车的京沪、京沈高速天津段、津晋高速、京津塘高速等构筑了天津市与周边地区交通的紧密联系,2006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已达到1018.85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等腹地地区;天津港改造升级后,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箱;滨海国际机场改造工程总投资26亿元,天津空港旅客吞吐量将达到600万人次。这些都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天津与国内和世界的连接通道,使天津市成为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枢纽,为天津市人流、物流的聚集和往来提供了便利,有力地发挥了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功能,同时也为推进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创造了条件。
三、对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考和建议
1、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即:GDP=C+I+G+NX(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NX代表净出口),基础设施投资是投资支出(I)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整个GDP的构成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它的总量大小直接影响到GDP的总量变化,可以通过先行基础设施投资来扩大将来的经济总量。再者,在一个城市中,基础设施投资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一般的设施和条件,是城市进行各种“软件”条件建设的“硬件”前提,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迅猛增长。
2003年以前天津市基础设施由政府单一投资,建设资金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在这种体制下会出现投资决策主体单一,项目的安排与实施受政府财政预算的制约,往往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资金短缺成了制约项目规划与建设的瓶颈问题。从2003年开始,组建了“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承接国家开发银行5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大额贷款合同和工商银行两笔共计231亿元贷款,负责海河、地铁、快速路、地下管网和城市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此实现了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突破,依托土地出让金、城建专项资金及经营性收入等多渠道筹集、融通资金,推动了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海河两岸基础设施、地铁一号线、快速路、旧路改造重大项目陆续展开,项目规划与建设突显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具规划性与长远性。
3、基础设施投资应该适度先行。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指标,随着天津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应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采取适度的超前的投资政策。同时基础设施投资还要考虑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发展变化是经济社会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投入不能一味的追求投资增量,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兼顾规划性和长远性,并且符合其周期性的阶段特点要求。今后几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应保持一定规模。根据天津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未来四年GDP将保持年均增长12%,按照基础设施投资运行周期趋势推测,未来四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1%―13%之间。据此推算2007―2010年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将达到2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在12%以上。
(来源:天津市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