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陕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几年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逐步加强
(一)各级各类教育成效显著
基础教育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2006年 9 月,陕西省107个县(市、区 ) 全面实现“两基 ”达标的历史性任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在西北五省区中率先完成了“两基” 任务。2006年底,全省普通初中达到2047所,招生人数69.53万人,在校学生为211.8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6.86%,比2002年提高3.28个百分点。全省小学达到18590所,招生人数48.52万人,在校学生达325.1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36%,比2002年上升了0.87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6年,陕西省争取到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国债建设项目14个,专项资金4000 万元。全省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总数达到 85个 , 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10 所 , 建成示范乡镇农技校100所, 进一步改善了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 促进了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全年招生31.2万人,比上年扩招4万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47.56万人,较2002年增加15.72%。
全省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省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民办学校共有 4722 所,比2002年增长64%。其中有幼儿园2848所,小学298所、中学268所、中等职业学佼116所、高等学校 41 所、其他培训机构 1151 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到 109.7万人,比2002年增长57%。
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2006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21万人,在学研究生6.54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 81.1%和1.1倍。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比2002年增加27所,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1.91万人,比2002年增长49%;在校学生72.62万人,增长77%。目前,陕西省进入国家“211 工程 ”的高校达到 8 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在此期间被纳入国家 “211 工程 ”, 进入 “985 工程 ”的高校有 3 所 , 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6所“211 工程 ”建设学校共设立4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投入重点学科建设资金7.82亿元,顺利通过国家“211 工程 ”“十五”建设项目验收,并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省政府颁布的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获一等奖22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32项,一、二等奖分别占相应等级全部获奖总数的57.9%和46.6%。
(二)农村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6年 ,陕西省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 , 实施“两免一补”工程,免除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了寄宿生生活费,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截止目前,各级财政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各项资金17.90亿元,其中:免杂费资金 10.42亿元、校舍建设资金 3.10亿元。利用中央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1.27亿元,为家庭经济困难的 158.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免杂费学生人数为 458.18万名 。同时 ,市县两级财政也积极落实资金 ,对 55.47万名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全面竣工的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已达300多所,完成建筑面积5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006 年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总资金为10854万元 , 共为 30个项目县 (区 ) 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系统 2176 套 ,卫星教学收视系统 1916套 ,计算机教室368套 。目前 ,陕西省已顺利完成了2002-2006年四个财政年度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总资金累计5.1亿元,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
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一)陕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2006年,全省拥有卫生机构5385个(不包括个体办诊所),比2002年增加145个。全省拥有床位11.12万张,比2002年增加1.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8.37万张,卫生院床位2.11万张。全省拥有卫生人员16.82万人,比2002年增加3200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91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06万人,注册护士4.07万人。农村卫生室25280个,村卫生室覆盖率为82.83%
(二)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2004 年至2006年底,陕西省共安排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117个, 完成项目投资3.21亿元(包括土建、设备、人员培训费等), 117个项目全部竣工使用。安排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105个, 总投资3.58亿元。其中:设区市急救中心10个、市县两级传染病院(区) 95个。截止目前, 实际完成项目总投资3.07亿元。10个设区市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竣工7 项,在建3个; 95个市、县级传染病院(区)建设项目已竣工93 项。利用国债项目建设的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即将投入使用。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
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2006年试点县(区)由2004年的3个扩大到43个 , 覆盖农业人口 1202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4. 5 %。截止目前,陕西省104个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参加了新农合,共有1046.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87.2%,居全国前列。2006年,新农合基金共支出3.9亿元,补助总人次478.9 万, 出院患者平均获得补助848元,较2005年提高了160元,年人均住院费补偿率为35.4%,高于全国水平6个百分点。从受益情况看,陕西省参合农民住院人均补助费用列中西部各省的前列。
三、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2006年,全省群艺馆、文化站机构数由2002年的1731个增加到1757个,举办各种展览11861次,比2002年增加了2.45倍;组织文艺活动9202次,比2002增加1637次;举办各种训练班4698次,比2002年增加620次。
(一)实施精品战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十六大”以来 , 陕西省大力推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 , 积极实施 “五个一工程 ”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先后共创作戏曲、话剧、歌剧等各类大型剧目250多部,其中搬上舞台的有100多部,小型剧目800余个,其中搬上舞台的有500多部。共有30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各项艺术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剧目的65部。 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 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 十大精品剧目 ” 榜首并赴京参加庆祝建党 85 周年现代戏展演 , 秦腔《杜甫》进京参加北京国际演出季和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 ( 北方片 ) 展演 ; 西安话剧院的原生态方言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禹剧本奖 , 并与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钟声远去》一同入选参加全国话剧新剧目展演,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又一个黎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题名剧目奖。商洛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京剧《雷雨》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 京剧折子戏《战金山》参加了全国京剧武戏实验改革调演 ,儿童剧《小小阿凡提》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中获大奖。
(二)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今年以来 ,配合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陕西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 “2131 工程 ”、 “送书下乡工程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和 “两馆一院一站一室 ”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举办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首映式 ,发放了 22 辆电影流动放映车。截止目前 , 全省农村共放映电影324850 场,平均每村年放映11.2场,配合文化部、财政部向陕西省25个县图书馆、308 个乡镇赠送图书价值达 170 万元,全省还向 21个县图书馆、40 个乡镇赠送图书价值达100 万元。同时,开展了农村百县千场文艺调演活动 。 全省101个县和涉农的市区均开展了赴农村演出活动,共演出节目155台、1322场,演出小戏、曲艺、小品、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节目1947个,参演人员8816人,观众约222.02万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广大农村家喻户晓的文化盛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陕西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启动了省戏曲研究院排练场维修改造工程;投资2.3亿元的省民间艺术剧院与台湾蓝天电脑公司联合开发的百脑汇资讯广场进入前期筹备;投资1亿元的省歌舞剧院与敬业集团联合开发项目陕西敬业大厦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6287万元,同期增长258%,维修改造了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2002-2006年,陕西省新建成文化馆、图书馆43个,新建乡镇文化站200个,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活跃
2006年,陕西省共受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3个,接待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批500人次的文化团组来陕进行文化交流。其中包括:津巴布韦、德国、突尼斯、以色列等8批55人次的政府文化部长团来陕参观访问和澳门乐团首次来陕演出;承办了“陕西――韩国友好周”暨韩国电影周、陕西――韩国友好周文艺晚会,对增进陕韩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组派了45批450人次的陕西文化团组和个人赴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对于宣传陕西文化,扩大陕西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陕西省努力推进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各项工作,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2006年陕西省共获得世界冠军15个,亚洲冠军19个,全国冠军57个,世界亚军10个,亚洲亚军8个,全国亚军77个。在2004年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陕西省运动员田亮获男子双人
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步伐加快。2006年,陕西省以加强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为重点,对3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每个村拨付2.8万元,建设了一套室外活动场地。落实了国家体育总局2005―2007年“雪炭工程”7个援建项目,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省建成健身路径90条。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陕西省取得6金3银2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超越了前两届所获金牌的总数,位居西部省区前列。2006年,全省共举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2期,培养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余人,有32人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体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陕西省深化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体育彩票销售保持良好势头,监管体系逐步规范,运行平稳安全。2006年,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5.8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 .2倍。职业联赛得到扶持和加强,作为西北地区唯一拥有三大职业联赛俱乐部的省区,陕西省银河国梁俱乐部在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中再次夺冠,西安浐霸国际俱乐部在足球中超联赛中取得陕西省最好成绩,陕西东盛汉斯篮球俱乐部在CBA联赛中有了新的进步。
五、广播电视事业再上新台阶,图书出版业不断壮大
2006年末,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8座。全省共播出94套广播节目,较2002年增加了10套。广播节目中,省台7套,市级台19套、县级广播电视台68套。全省共播出123套电视节目,其中,省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6套;市级台无线节目11套,有线节目15套;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88套。
2006年,全省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4座,发射功率418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发射功率193.65千瓦,一千瓦以上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40座,发射功率137千瓦。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77%,比200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
2006年,全省(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及县以下)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皮长
2002-2006年,全省广电系统共生产电影故事片11部,电视剧150多部近3000集。电影《美丽的大脚》、《图雅的婚事》均获重大奖项。
图书出版种类由2002年的3994种增加到2006年的4943种,印数由17893万册增加到18545册,有多部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及中国图书奖,其中包括叶广芩的《青木川》和冯积岐的《村子》。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由2002年8403千册增加到 2006年的9133千册。
六、环境投入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6年,陕西省按照“环保落实年”的总体要求,突出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弘扬环境文化,全省环保投入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6年,陕西省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67.64亿,比2002年增加60%,其中: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额26.5亿,增长1.94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41.1亿,增长23%。。
2006年,陕西省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加大了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总体上实现好转,主要污染物稳中有降。列入国家考核的化学需氧量减排1.5%,二氧化硫减排2%,全省污染排放强度明显降低。10个地市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24,较2002年下降0.91个百分点。7个空气自动监测城市优良天数为261-312天,比2002年有所增加;全省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和丹江等六条主要河流水环境治理综合污染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渭河水质有所改善;在40个监控断面中,有55%的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省5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达标率100%。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1个,比2002年增加19个,总面积达104.
总体上看,“十六大”以来,是陕西省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陕西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发挥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共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新路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了陕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间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陕北、陕南和关中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二是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很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急待改善、文化生活急需充实,广大农民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急需改善;三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增加治理投入,加强监管,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十一五”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