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省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为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二产业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六大”以来,陕西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陕西省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十六大”以来,陕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253.3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523.74亿元,增加了2270.35亿元,经济总量接近翻一番,年均增长12.5%,比“十五大”时期(1998年-2002年)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生产总值2252.81亿元,可比增长13.8%,再创历史新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2002年的12.5∶44.7∶42.8变为2006年的10.8∶53.95∶35.25。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十六大”以来,陕西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农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化两个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坚持“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农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果业、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退耕还林走在全国前列,林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282.2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8.48亿元,增加了206.27亿元,年均增速6.9%,比“十五大”时期快了4.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为历史上较快的发展时期。全省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69.4%下降到2006年的64.9 %,牧业由24.6 %上升到27.1%。果业由14.1%上升到16.2%。
(二) 工业化加快,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六大”以来,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的占有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2002年的1007.5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440.5亿元,增加了1432.94亿元,年均增长15.7%,比“十五大”时期加快3.3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2002年44.7%上升到2006年53.9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强劲。2003~2006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819.5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2亿元,增加了1.5倍,年均增长16.4%,比“十五大”时期加快3.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36.4%上升到46.3%。在原有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上,形成了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陕西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特别是从上年以来,陕西省工业的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超过能源重化工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逐步改变了对能源重化工业的过度依赖。
2003年-2006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年均增长(%) |
贡献率(%) |
拉动力(百分点) |
GDP |
12.5 |
|
|
第一产业 |
6.9 |
7.6 |
0.9 |
第二产业 |
15.7 |
58.8 |
7.4 |
第三产业 |
10.5 |
33.6 |
4.2 |
(三)第三产业稳定发展,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963.6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94.76亿元,增加了631.1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稳重有降,由42.8%下降到35.25%。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来,陕西省第二产业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增长速度始终高于经济总量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使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消彼长的基本趋势。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2003年至2006年分别增长9.8%,9.7%,10.1%,12.4%,年均增长10.5%,虽然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但仍处在较快的发展阶段,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产业,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2006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投资消费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
(一)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夯实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后劲。“十六大”以来,陕西省投资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了工业的投资力度,使陕西省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建材、有色冶金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成为推动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10.22亿元, 4年期间投资累计完成7415.17亿元,是前4年投资总量的1.3倍,年均增长27.9%,其中工业投资由2002年的156.21亿元增加到2006年888.30亿元,年均增长54.4 %,高于全省投资增长26.5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由疲转旺,消费结构呈现质的飞跃。“十六大”以来,陕西省消费品市场走出“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摆脱疲软走向繁荣,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呈现质的飞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达到近多年最高水平。全省居民消费水平由2002年的2634元,发展到2006年的3972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5378元,发展到2006年的755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1491元,发展到2006年的2181元;吃、穿、用商品比重下降,文化、娱乐、旅游、保健等精神享受方面商品销售上升,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人家,城镇每百户拥有汽车量由2002年的0.24辆发展到2006年的0.75辆,城镇居民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由2002年的
三、区域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陕北的迅速崛起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耀眼亮点。
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块,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实施“陕北跨越发展、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上有了新的突破。
2003年-2006年三大区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GDP年均增长(%) |
贡献率(%) |
拉动力(百分点) |
全省 |
12.5 |
|
|
关中 |
13 |
71.5 |
8.9 |
陕南 |
10 |
9.6 |
1.2 |
陕北 |
17.2 |
18.9 |
2.4 |
(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形成了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十六大”以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充分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2864.20亿元,与2002年相比,GDP总量净增1200多亿元。陕南地区GDP 518.19亿元,净增200多亿元,突破500亿元大关。陕北地区GDP 892.58亿元,净增550多亿元,实现翻番的可喜成就。各地区GDP年均增长关中13%、陕南10%、陕北17.2%,均比“十五大”期间快1.3、1.7和6.5个百分点。其中陕北和关中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同期增速4.7和0.5个百分点,陕北经济增长在全省遥遥领先,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活跃力量。2007年上半年各区域发展势头持续上升,关中、陕南、陕北三区域增速分别到了13.3%、11.6%和15.8%。地方财政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陕北年均增长为42.3%,关中为11.2%,陕南为5.4%,陕北高于全省年均增速17.7个百分点。陕北两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5.6%上升到26.5%,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市(区)中,延安和榆林财政收入总规模紧跟西安,居全省二、三位。
(二)区域经济结构各具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十六大”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紧紧围绕优势、特色的产业,使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关中地区依托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先决条件,充分发挥“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借“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东风,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经济发展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2003年-2006年之间,各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依次为一产5.4%、二产57.7%和三产36.9%,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依次为0.7、7.5和4.8个百分点。2005年,关中地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5.96亿元,占全省该行业总量的93.7%;发电机装机容量672.14万千瓦,占全省73.1%。陕南是全省农业比重最大的区域,“十六大”以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整结构、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前堤下,现代中药、生态农业、旅游等绿色产业取得重大进展,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陕南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4.4%,比关中、陕北分别高出14.3和16.5个百分点,对经济贡献率为18%,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陕北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陕北三次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二产业76.1%、第三产业19.6%、第一产业4.3%。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为第二产业,拉动力达1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12.8个百分点。
(三)区域地位发生了变化,陕北比重上升。2006年,关中地区占全省经济总量67%,在全省居第一,但与2003年相比,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陕北地区后来居上,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从2003年16.3%上升到2006年20.9%,上升了4.6个百分点。从十一个市(区)来看,2006年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咸、宝、延、榆、渭、汉、安、商、铜和杨凌,与2003年相比,比重上升的有榆林、延安和杨凌,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和铜川等市比重下降。延安位次从第5位上升到第4位,榆林从第6位上升到第5位,渭南从第4位下降到第6位。
(四)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十六大”以来,陕西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从2002年到2006年,城镇人口从1272万人增加到1461万人,增加189万人,占人口的比重从34.6%上升到39.1%。非农业人口从878万人增加到101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3.9%上升到27%。工业化率从2002年36.4%提高到2006年的46.3%,其中关中37.2%,陕南24.3%,陕北71.2%。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2937元和664元,增长46.4%和41.6%(未扣除价格因素)。积极创建新农村建设,城乡人民生活环境、农村体育设施、卫生服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2006底,全省对300个行政村每个村拨付2.8万元购置体育设施,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43个县,覆盖全省农业人口的44.5%,使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得到改善。
四、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完善,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陕西省所有制结构得到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类所有制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呈现下降趋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比重上升趋势明显,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由于基数比较小,变化不明显。
(一)公有制经济比重趋于下降,仍占居绝对优势。“十六大”以来,公有经济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电力、燃汽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仍然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在一些相对重要的国民经济行业比重超过了九成,公有经济对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控制力。2006年,据估算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仍占50%以上。其中国有经济和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为13.3%;国有和集体工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达7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49.6%,集体经济占5.1%,仍然为投资的主体力量。
2003年-2006年区域内各产业贡献率(%)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关中 |
5.4 |
57.7 |
36.9 |
陕南 |
18 |
42.3 |
39.7 |
陕北 |
4.3 |
76.1 |
19.6 |
2003年-2006年区域内各产业拉动力(百分点)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关中 |
0.7 |
7.5 |
4.8 |
陕南 |
1.8 |
4.2 |
4 |
陕北 |
0.7 |
13.1 |
3.4 |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比重上升。“十六大”以来,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跃,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迈上了新台阶,共同支撑陕西省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2002年增长61.4%,年均增长12.7%,比同期全省GDP平均增速12.5%高0.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 44.4%,比2003年上升0.8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迈进较高水平和相对稳定阶段。与2003年相比,主要工业行业非公有制比重从33.51%上升到36.8%,建筑业比重从44.42%上升到49.4%,房地产业比重87.78%上升到89%。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加速了全省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对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企改革做出了显著贡献,成为陕西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地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存在一些大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比重偏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比较突出,最终消费明显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还需全省人民进一步树立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产业合理、区域协调、资源优化、共同发展的创新之路,为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