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较快增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7年8月16日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企业技术开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研发活动取得新的成效。但仍存在研发活动开展面相对较窄、投入总量偏低、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一、研发投入持续较快增长,投入强度保持较高水平

   

  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2006年,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8607人,较上年增长14.9%,其中,科工人员24715人,较上年增长10.2%,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4%;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4333人,较上年增长6.0%,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37.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26.5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33%,增长幅度较上年有所回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2%,与上年基本持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36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是拉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3%;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份额为72.49%,比上年回落3.97个百分点。在2006年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达55.5%。

   

  分行业看,研发投入超亿元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17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2.80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2.0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9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列前十位的行业如下

   

行业名称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专用设备制造业

3.36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12

通用设备制造业

3.0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6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48

家具制造业

2.04

医药制造业

1.5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8

   

    二、科研基础条件有所改善,技术开发实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办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保障和重要载体。重庆市企业办科技机构人员结构逐步优化,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企业持续有效地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2006年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达到222个,比上年增加27个。企业办科技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7167人,比上年增长28.1%;其中有博士106人,硕士70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32.1%。科技机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4.7%。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机构平均科技经费支出由上年的1060万元增加到1175万元。

   

    三、研发活动日趋活跃,研发绩效明显提高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开展各类科技项目4194项,比上年增加969项。企业在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强了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工作。重庆市立项经费在1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共计2511项,在这些项目中,以开发全新产品和提高产品性能为技术目标的项目占70.9%,平均科技项目经费为151.19万元;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技术目标的项目虽然只占3.58%,但平均的科技项目经费达到267.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36.2万元,远远超过了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平均经费支出。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83.8亿元,增长32.3%;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43.9亿元,增长24.0%。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专利3263件,其中发明专利394件,比上年小幅增长。

   

    四、龙头企业拉动研发,研发活动开展面相对较窄

   

  2006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活跃,拉动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但全市研发活动面相对较窄。研发经费投入前十位企业总投入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46.3%,另一方面,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61.3%的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

   

  从地域分布看,研发投入超亿元的地区有江北区(5.24亿元)、巴南区(4.19亿元)、九龙坡区(3.55亿元)、沙坪坝区(3.44亿元)、江津区(1.91亿元)、渝北区(1.51亿元)、涪陵区(1.04亿元)、北碚区(1.03亿元)等8个地区,但还有14个区县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一小时经济圈”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总投入的97.7%,“渝东北翼”大中型工业企业占2.3%,“渝东南翼”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这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上升,消化吸收工作力度减弱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加大自主研发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为7.13亿元,增长48.2%。技术引进经费与研发经费之比为26.9比100,比上年的22.4比100有所上升。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0.35亿元,与上年持平。但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大幅增加比较,说明重庆市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六、政府扶持力度仍需加大,技术开发减免税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的立项经费在1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占了13.3%。全年各级政府向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为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低于企业资金的增长幅度。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的比重为5.95%,比上年下降0.45个百分点。确立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政府仍需加大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政府加大了对重点企业技术开发减免税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力度。2006年共有3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了总额为2.0亿元的技术开发减免税优惠,享受减免税的企业数比上年减少9.8%,享受的减免税总额增长了114.8%。

   

    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优化区域布局

   

  技术创新,是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企业研发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企业技术开发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庆市有六成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有的企业研发活动投入仍然偏少,技术上难以有大的突破。企业对引进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有所上升,消化吸收工作力度不够。政府对企业技术开发的引导扶持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的自觉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投入总量偏低。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和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活动人员不足广东、江苏等省的五分之一,不足四川的一半,只有陕西的六成。研发经费投入只有广东、江苏等省的十分之一,四川的六成,陕西的九成。

   

  (三)研发活动的区域分布需进一步优化。目前,重庆市40个区县中只有8个区县研发经费投入上亿元,其研发经费投入合计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82.6%。“渝东北翼”研发投入占全市的2.3%,“渝东南翼”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两翼”推进后劲不足,这不利于推进库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来源:重庆市统计局)